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至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同时金融危机爆发时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多个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泡沫化严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愈加迫切。面对新常态下经济的结构性下行与通胀压力,央行开始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找出其变动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使其产出及通胀效应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中西方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其次针对中国的新常态背景对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描述。在此之后,从数量型、价格型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个方面整理总结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简单评述,然后归纳总结了新常态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在前文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根据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不同,分别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殊背景,研究增加了对新常态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从而以此对比新常态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使结果更具说服力。文章通过运用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以及产出、物价水平构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SVAR模型,运用7天期银行同业拆借平均利率及产出和物价水平构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SVAR模型,根据两者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从而找出影响货币政策产出和通胀效应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新常态时期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均出现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对产出和通胀的作用强度减弱和影响时效缩短。由此可以分析得出由于货币政策信贷和利率渠道存在问题,对政策有效性的实现带来不利冲击。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建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同时净化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