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的经济主体向来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运营型态以出口外贸为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众多台商将生产基地移往海外以保存竞争优势,加上中国大陆积极地招商引资政策,给予外资企业各种租税上的优惠措施,以及行政上的支持与方便,而台商又兼具同文同种优势,所以台商前进大陆发展的脚步从未间断。 自从2003年6月大陆进行一连串行政手段宏观控管措施,大陆境内银行的融资态度普遍保守,大陆台商面临较大的财务缺口。从实务面观察,许多大陆台商已将筹资重心转回到台湾岛内。有关台商投融资的学者及专家很多,本研究系在众多专家及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深度问卷访问及专家访谈两种方式,针对长三角区台商的银行融资行为做进一步分析,并力求从多个面向进行探讨,整理出台商的银行融资行为特色。本论文着眼于研究如何提供大陆台商的银行融资管道,期望在符合现行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各项银行融资管道探讨与提议,提供台资银行内部相关部门参考,并期待专家及前辈不吝指导。 本研究共分五章,各章重点如下: 第1章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因素及动机,并在广泛阅读相关法规文献及专访台商及银行界前辈所获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五项假说:假说一,台商大陆厂在运营起动前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母公司及台资银行;假说二,台商会将部分盈余留在当地,但大部分的盈余还是汇回台湾;假说三,宏观调控对长三角区台商的银行融资产生负面影响,其中,高科技产业所受负面影响较其它产业为大;假说四,宏观调控后,长三角区台商的营运周转金来源有转向台资银行的趋势;假说五,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融资技术及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所以,长三角区台商对外资银行的整体服务满意度较中资银行高。台商投资大陆之规模日益扩大,为因应全球供应链所需之融通资金量却愈来愈大,但在大陆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下,台商普遍受到信贷紧缩之苦;本研究根据这样的客观环境,提出五项假说,通过第4章及第5章的分析加以验证。 第2章探讨相关文献及两岸金融法规。在文献方面,本研究搜集大量学者及专家的研究后,以台商投资大陆的资金来源及筹资管道作为两条整理思路;在法规方面,首先依据两岸的开放步伐作两岸金融往来的回顾,并分别整理及阐述台湾及大陆有关银行授信的法规。 第3章探讨台商的营运及银行融资实务,将本章的操作实务与第2章相呼应。本章介绍台商在大陆的营运现况及宏观调控对台商营运的影响,并从台资银行、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三种渠道探讨台商的银行融资实务。 第4章首先分析本研究的基本问卷内容,并利用问卷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交叉分析,并对第1章的假说进行验证,以做为第5章结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问卷内容的分析比对,五项假说的验证结果如后:假说一,各种产业对大陆投资的起动前的资金以「母公司或主要股东自有资金」及「母公司或主要股东从台资银行取得」为主,这个结果与许多学者的结论是大致相同的;假说二,大部分台商选择将盈余继续投资大陆,其比例高达84%,这个结果与2000年前的学者所得研究结论不同;假说三,本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台商三种产业受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是全面性的,三种产业的受访企业表示受到负面影响的比率都在97%以上,这也与学者所得结论不同;假说四,宏观调控后,50%以上的长三角区台商的筹资重心转为「向台资银行借款(包括利用境外公司贸易融资)」及「调整关系人交易间的收付款帐期」,这结果与一般实务界的看法一致;假说五,根据问卷的四个构面分析,并无强烈理由认为外资银行的服务较中资银行佳,这与一般人以为外资银行的服务较中资银行佳的印象有很大差距。 第5章为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透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假说的验证,提出台商寻求融资的行为特色为(一)强化台湾母公司体质、(二)保存台湾母公司的业务主导性、(三)建立制度及提高财务透明度、(四)若要培养大陆厂在本地的银行信用,应强化大陆厂的体质并给予适度的业务自主性、(五)未来的融资主体将转为大陆厂、(六)向台资、中资及外资银行的融资比重将会保持平衡。最后针对台商及后续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议。对台商的建议为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大陆法规之认识及全面性的融资规划;而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为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一项有趣议题,即「台商的主要购料销货模式」与台商营运资金不足的交叉分析,本研究发现购销模式与台商资金是否不足有高度关联性,但碍于时间及人力不足,本研究无法深入探讨,期待有兴趣的研究学者进一步探讨这一议题。 本研究限于时间及距离,所以针对大陆台商相对较聚集的长三角地区进行问卷,对象包括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及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或财务长,期望藉由多方接触、深谈以获得较真实的一手信息,并力求客观的分析,虽然本研究特地安排与三家台商、台资银行、中资银行及外资银行的深度访谈,期能增加本论文的讨论面向,但本研究题目较偏重于实务面,可参考的融资理论略感不足,所以本论文尽量搜集两岸法规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引用藉以补强理论不足之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