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观察小檗碱对NAFLD大鼠肝组织p38MAP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小檗碱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 方法: 2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g±20g,适应性喂养1w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NAFLD大鼠模型的建立: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养,其余两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基础饲料88%,猪油10%,胆固醇1.5%,胆盐0.5%)。在NAFLD大鼠模型建立的同时,小檗碱组以盐酸小檗碱[100 mg·kg-1·d-1]灌胃进行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实验动物饮用水[10 mL·kg-1·BW]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8w。各组动物均自由饮水进食。8w末各组大鼠取肝组织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组织匀浆TC、TG含量;血清TC、TG、HDL-C、LDL-C、AST及ALT改变;分别采用WST-1、TBA法检测肝组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p38MAPK、STAT3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p38MAPK、STAT3及p-p38MAPK、p-STAT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肝组织病理 (1)H&E染色示:正常组大鼠肝小叶、肝索结构清晰完整,肝细胞质均匀红染,胞核大而圆,位置居中,形态正常,细胞无明显的脂肪空泡;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切片示肝窦、肝索结构紊乱不清,胞浆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以大泡性脂滴为主,脂肪变性明显,胞核被挤压靠边;小檗碱组大鼠肝组织切片在肝细胞形态、肝索结构、脂肪变性等方面情况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 (2)油红O染色示:正常组大鼠肝细胞排列整齐、间隙清晰,细胞肝窦结构完整清晰,细胞核淡蓝居中,肝细胞内无明显大片橘红色脂滴;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肿胀变形,肝细胞内可见大片的红染脂滴,相邻细胞间红染融合,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不清,细胞核深蓝染色、多被脂滴挤压、向边缘靠拢;小檗碱组肝细胞内脂滴红染、肝索结构紊乱等情况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 2生化指标 (1)血脂、肝脂含量测定 血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降低显著(P<0.05),HDL-C含量升高显著(P<0.05)。肝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C、TG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大鼠肝组织TC、TG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 (2)血清AST、ALT含量及AST/ALT比值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ST含量升高明显(P<0.05),ALT含量虽有所增高,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也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AST含量下降明显(P<0.05),ALT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比值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氧化应激因子测定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及血清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肝组织及血清SOD活力明显升高(P<0.01,P<0.05)。与正常值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及血清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 4肝组织p38MAPK、STAT3mRNA、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38MAPK及STAT3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5,P<0.01)。小檗碱组大鼠肝组织p38MAPK及STAT3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小檗碱组大鼠p-p38MAPK、p-STAT3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p38MAPK、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也有明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通过高脂饲料对SD大鼠喂养8w能够成功建立NAFLD大鼠模型。 (2)NAFLD大鼠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肝组织p38MAPK-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 (3)小檗碱可以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p38MAP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调节及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况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