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一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民族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历史上形成的理论优势和崇高地位,深刻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成为古人立身行事的指导思想,真正达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统养生思想在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都与《周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人的书论典籍中,借《周易》论述养生者不乏其例,但遗憾的是,此类论述过于零散,不够集中,未能形成体系;而今人对此问题也多是泛泛涉及,并且分析角度单一,观点陈陈相因,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看来,古今对于《周易》与传统养生思想之关系的研究是不够全面深入的,尚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开展“易养会通”的研究工作,弄清《周易》与传统养生之间的会通,既有利于完善养生学理论体系,又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可谓一举两得,实有研究的必要。因此,本人决定把这一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对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属于生僻课题,鲜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资参考,且内容涉及到哲学、医学、养生学、社会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难于确定合理的研究视角。但我认为,对于《周易》与传统养生思想进行研究,不应局限于单角度、单层面的局部性研究,应该把握宏观,审视微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有鉴于此,本人对于这一课题所作的研究,正是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以《周易》为经,以养生为纬,以期泾渭分明,条分缕析。在重点加强对《周易》《内经》元典解读的基础上,论文从四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对《周易》与传统养生思想之关系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周易》与养生概说。它主要阐述《周易》与传统养生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易养会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合乎逻辑的一种现象。首先,从养生的概念、特征以及进行易养综合研究的意义三个方面对《周易》与养生加以概述;其次,分析《周易》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探讨《周易》与养生会通的深层原因。
第二部分,《周易》的阴阳观与养生思想。易养会通的结合点就在于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不仅是《周易》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首先,论述《周易》的阴阳观;其次,分析《周易》的阴阳观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分析《周易》的崇阳抑阴观对于尚阳的养生思想的影响;最后,阐述重气养气的养生思想。
第三部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养生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传统养生重视宏观整体、强调天人一体的基本特色。首先,论述《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其次,分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论述内环境养生与外环境养生;最后,论述顺应四时的养生思想。
第四部分,《周易》的动变化生观与养生思想。《周易》是一部讲事物变易之书,其动变化生观直接影响到养生学中气化理论的提出。首先,论述《周易》的动变化生观;其次,分析动变化生观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论述主静与主动的养生思想;最后,论述未病先防的养生思想。
以上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之总纲,后三个部分虽都有各自的内容,但又是密切联系,不可截然分开的。其中,阴阳观是三者中的基础,“易以道阴阳”,“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从根本上说,《周易》哲学可谓阴阳哲学。它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是在统一性上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与平衡的整体观念,强调阴阳对立双方要均衡、协调,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二是在斗争性上深化,提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的动变化生观念,强调阴阳双方互消互长、互生互化,以保持事物的发展与前进。
在具体撰写过程中,本论文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一、避免空发议论,将抽象说理与具体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避免出现《周易》与传统养生思想二者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作到结合紧密。
三、避免硬性比附,沿袭关注逻辑与文化关系的优良学风,将《周易》与养生学放入传统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四、避免分析问题角度单一,力求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问题,作到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五、避免陈陈相因,在他人论述过的问题上,尽量突出自己的视角,使之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本文之成,断断续续,几近一年。其间数易其稿,始成今日之模样,有字凡七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