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第三十四届普利兹克建筑设计大奖颁给了中国的建筑师王澍,这在普利兹克大奖历史上尚属首次。从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瓦园”,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设计,王澍先生独特的建筑视角,以及对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观念和传统建筑材料的利用,引起了人们对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反思和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道路上,王澍获得了肯定。他的建筑作品在解决地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深度解析了关于城市化发展的难题,极具国际化水平与现实意义。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物所倡导的特别的建筑模式,本文试图解读这一建筑模式背后的功能和社会意义。 当前中国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非常多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工建造物与自然的冲突显得特别重要。王澍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为避免城市建筑与规划的随意混乱情形,研究和解读王澍的建筑作品对建筑师、管理者和普通民众来说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沉淀,王澍的获奖将会对中国设计界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影响,提示人们更加关注传统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当今社会,许多建筑师运用传统元素的过程中只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沿袭而并未经过思索,始终停留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表面,全然失去了传统元素的韵味。而王澍的建筑,不但重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探究,而且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语言使建筑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文将结合王澍先生独特的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以及教育观深入分析王澍的作品,王澍的思想、王澍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为现今我国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并通过分析王澍建筑中对建筑功能的思考,王澍建筑中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对现代建筑应给予我们的功能以及传统对于现代的意义尝试进行解答。 在艺术理论方面,本文将引用相关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理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相关哲学与艺术理论,以及德国建筑理论家卡斯滕.哈里斯的关于建筑伦理作用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