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OCT检测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及脉络膜的厚度的参考值范围,研究正视眼儿童黄斑区结构特点,探讨视网膜的厚度及脉络膜的厚度与性别、眼别、年龄的之间的关系。 方法: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96例(188只眼)门诊体检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随机选取年龄介于6-10岁的健康正视儿童96名,其中男56,女40,其裸眼视力大于等于0.8,矫正视力大于等于1.0,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散光散瞳下在1.00 D范围内,眼压为正常范围12-21 mm Hg;双眼眼位正常,中心注视良好;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后示前房深度正常,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杯盘比小于0.5,双眼杯盘比差小于0.2。排除标准为:伴有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甲亢、甲低等全身及先天性疾病的患儿;伴有先天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一些屈光间质不明,视网膜脉络膜等异常改变的患儿;曾经有眼部手术史的患儿;检查无法配合者;成像不清晰的数据结果。应用海德堡SD-OCT的EDI模式,将黄斑分为9个区域,其中以中心凹1mm直径区域为CSF,中心凹外1-2.22mm区域分为上内(SIM),颞内(TIM),下内(IIM),鼻内(NIM),将以中心凹外2.22-3.45mm区域分为上外(SOM),颞外(TOM),下外(IOM),鼻外(NOM),使用OCT测量视网膜黄斑这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利用系统自带工具进行自动测量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并进行比较;以8.8mm的扫描线段对儿童黄斑中心凹区进行扫描,再利用系统自带工具进行手动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处脉络膜厚度。性别与黄斑区视网膜各区域厚度及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是用不同性别与同一眼别进行比较,即男性右眼比女性右眼,男性左眼比女性左眼;眼别与黄斑区视网膜各区域厚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关系是用同一性别的不同眼别进行比较,即男性右眼比男性左眼,女性右眼比女性左眼;年龄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关系是对不同年龄的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对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厚度进行比较,应用SPSS18.0软件与Excel对黄斑区OCT成像结果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0岁正视眼儿童黄斑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为CSF:(256.12±17.88)μm,SOM:(344.04±14.02)μ m, TOM:(329.75±11.47)μ m,IOM:(339.01±19.23)μ m,NOM:(350.01±15.36)μm, SIM:(332.73±14.74)μ m,TIM:(324.96±13.17)μ m,IIM:(331.80±15.83)μ m,NIM:(336.17±16.35)μ m。其中黄斑中心凹1mm区域视网膜厚度最薄,1-2.22mm区域视网膜厚度递增明显,而到达2.22-3.45mm区域则有所下降。对于同直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符合为鼻侧>上方>下方>颞侧的规律;对不同性别及眼别的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不同眼别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发现同一性别不同眼别的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黄斑中心凹下平均脉络膜厚度为(338.33±32.00)μ m,对不同性别及眼别的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年龄与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关系为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变薄。 结论:儿童黄斑区结构具有典型的形态学规律。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与所处位置相关,与眼别及性别无关。在儿童时期,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