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化分为两大阶段:互补式社会福利思想和互动式社会福利思想。这一区分并非仅仅基于历史顺序的发展和福利流派的划分,而是在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化进程做了深入分析之后的总结归纳。从近代到当代,社会福利在本质界定上由再分配领域逐渐向外扩展,近代西方社会福利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向非生产领域的资源再分配,当代则演化为两大内涵:生产领域向非生产领域的资源再分配;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合作发展。这两种内涵的共同发展使社会福利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相关的意识形态领域内,近代的社会福利属于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议题,政府与市场谁更有效率,谁主导公平等问题不断被探讨。在现代,社会福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领域,更强调的是政府、市场、家庭、社区等福利提供路径之间的共同合作,互相支撑。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近代的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归纳为互补式的社会福利思想。互补即互相补充,即不论福利提供主体是二元抑或多元,均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固定的总体福利需求,因此各福利提供主体在福利提供上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论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之下的残补式社会福利、国家干预主义主导之下的制度式社会福利还是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收缩思想,都假设福利总需求固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利提供份额展开探讨,因此都属于互补式的福利思想。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理念框架,这些思想都可以实现逻辑自洽,但是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其有效性往往会招致质疑。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福利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可计算的当期需求,而是一种高度动态化的需求,互补式的社会福利思想也仅仅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上,受到各种条件约束所形成的综合性福利解决方案。因此在物质条件与技术条件有较大发展的当代,社会福利思想逐渐从互补式演化为互动式社会福利思想。互动即互相作用。本文认为互动式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互动性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福利提供主体与福利接收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其二,不同福利提供路径彼此之间的互动。第一种互动主要是在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提出“积极福利”概念之后,冲破了原先的固定总体福利观,不再认为社会福利仅属于静态供给机制,从而使得社会福利由单向递送转向双向互动,在福利领域内,福利提供主体与福利接收主体的动态互动开始成为共识。第二种互动即不同福利提供路径彼此之间的互动。这类互动在当代各种福利思想中都可管窥一二。基于理论应用广泛性的考虑,本文选取了三种当代社会福利思想并对其互动性加以分析,具体有社会质量理论、财税福利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等。本文认为在多元福利提供主体已成共识的前提下,更需要关注的是福利提供路径之间的具体互动机制。某种福利提供路径会改变社会中的某些要素,如经济结构、权力关系结构、身份形成、公民个人能力以及社会道德结构等中间机制,进而对其他福利提供路径产生正向补充、激活作用或者负向限制作用,不同的福利提供路径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形塑不同的社会福利互动网络,因此我们要找出其积极互动的可能性并且加以制度化,找出其消极或恶性互动的可能性并且加以改进,从而在福利提供者与福利接收者之间,在福利提供路径之间,均形成互动性。它不再关注各部门在福利提供中扮演角色属于主导性抑或补充性,而主张就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从而使得社会福利不仅在理念框架上可以自圆其说,在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时,也可以更加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形成的高度差异化的福利需求,进而形成一种动态可持续的福利提供网络。这会改变整体社会的走向,因此对福利接收者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为重要。最后,本文在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化进程研究之后,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从社会福利理论核心争论和基本政策主张等方面探讨了这一演化进程对新时期下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