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打盐碱地开发种水稻对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水稻耐苏打盐碱种质资源贫乏,严重限制了苏打盐碱地水稻的生产与发展。为此,本研究选择吉林省主要栽培的14份水稻品种(系),在系统地研究了水稻对苏打盐碱胁迫的生物学响应、耐盐碱pH阈值、农艺性状与pH相关性基础上,进行了耐苏打盐碱种质资源筛选与鉴定,引入隶属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对试验材料的耐盐碱性分级。同时对ACR78水稻耐碱突变体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鉴定,以及耐盐碱的生理机制和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结果表明,苏打盐碱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随着pH的不断提高,水稻存活率、株高、单株茎蘖数和单株产量均下降,其中单株产量在pH8.0、pH8.5、pH8.9和pH9.6下分别比对照(pH7.5)减少2.6%、9.1%、15.4%和43.4%;水稻移栽-始穗天数增加,单株抽穗历时天数缩短。水稻的耐盐碱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根据隶属度将参试品种(系)分为3组。Ⅰ组:吉粳89;Ⅱ组:长白9号、长白12、通95-74、通育318、富源4号、吉粳75、通育124、农大13和吉粳88;Ⅲ组:长白11、长白15、吉粳78和松粳7。组数越小,耐盐碱能力越强。将产量抑制率为50%时的pH定义为耐盐碱pH阈值,大多数水稻品种(系)耐盐碱pH阈值介于pH8.9~pH9.6之间。
水稻耐碱突变体的耐盐碱性强于野生型。在相同盐碱胁迫条件下,突变体的发芽率高于野生型,芽长、主胚根长也大于野生型。突变体幼苗期的耐盐碱特性主要表现在根长、根干重上,突变体在5 mmol/L Na2CO3溶液胁迫下根长仅降低17.3%,野生型降低幅度高达62.7%;突变体根干重为0.53 g/100株,比相同条件下野生型增加20.5%。在pH7.5、pH8.0、pH8.5、pH8.9和pH9.6梯度下,突变体株高分别比野生型增加13.5%、14.2%、9.4%、3.9%和13.6%;单株茎蘖数分别增加21.4%、23.5%、42.9%、45.5%和9.1%;单株产量分别增加59.6%、53.4%、35.1%、64.8%和86.8%,主要是源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加。突变体抽穗历期(pH7.5-8.9约7 d;pH9.6约13 d)短于野生型(pH7.5-8.9为12-13d;pH9.6约18 d),抽穗整齐度高。
突变体耐盐碱性优于野生型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盐碱胁迫下,突变体体内可积累大量可溶性糖(根部除外)调节渗透胁迫,质膜透性受损较轻;突变体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野生型,而蒸腾速率低于野生型。突变体全株Na+总含量比野生型显著减少2.9%,同时,K+、Zn2+和Mg2+含量比野生型分别增加18.3%、89.7%和4.9%,全株K+/Na+比值(0.16)显著高于野生型(0.13)。说明突变体可显著抑制Na+的吸收,并对K+、Zn2+和Mg2+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将耐盐碱突变体ACR78与原品种农大10号(野生型)杂交,对其F2代遗传分析表明,高Na+含量(野生型)与低Na+含量(突变型)之比,或低K+含量(野生型)与高K+含量(突变型)之比均符合3∶1的分离规律,并且低K+/Na+比值与高K+/Na+比值之比也符合3∶1的分离规律,推测突变体是K+/Na+离子泵有关的基因发生了单隐性突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