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是全民基础教育,拥有平等公正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社会公正的底线。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举办主体是政府,特别是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财政公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财政理论和国内教育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省域内教育财政公平的机制问题,主要是回答了二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开展规范的我国教育财政公平问题研究?二是我国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现状、影响因素、改进方向是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建立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研究框架。美国Berne和Steifel最早提出了教育财政公平研究框架概念,提出研究客体、研究内容、研究原则和统计量四个方面。但该框架是根据美国的财政特点提出的,在研究我国的教育财政问题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设计。同时,要完善教育财政公平的分析工具的研究。简单的统计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反映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状况,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可提高分析的精确度和解释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在全面分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和现实问题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影响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最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因素。为深入了解各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取了逐项研究的方法,分别得出以下结论:一、教育资助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浙江省的义务教育资助政策促进了横向公平的提升,但纵向公平目标没有完全实现。这说明在实施全免费教育情况下,不应忽视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应通过生活补助等形式给予这些学生额外经费补助。二、县域经济方面。(1)教育经费支出指标水平与地方的经济、财政水平几乎呈正相关。但有例外,如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布是负相关。(2)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总体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发展,没有出现经济越发展,教育公平程度恶化的问题。(3)不同公平指标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公用经费、办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性相对较高。三、城乡差异方面。(1)经过对城乡各种指标差异的分解发现:农村与城镇之间差异的贡献低于内部差异的贡献,可以说明向农村倾斜的政策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2)尽管全省城镇与农村学校的各种指标差异尽管呈现下降趋势,城镇与农村的中小学的差异绝对值水平还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城镇与农村差异的持久性。四、财政体制方面。(1)根据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生均上级教育补助都正向显著影响教育事业经费的均衡配置,但反向影响公用经费的均衡配置。(2)通过对目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进行了县内和县际的分解,发现教师收入的差异主要县际之间所致,说明要促成省域内差异只靠县级政府财政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省级财政建立转移支付制度。(3)通过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按财政收入和非财政收入分解,发现财政拨款有效促进了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不利于义务教育财政公平,说明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本文的创新:(1)在研究理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特点的公平研究框架。在借鉴国外研究基础上,从研究客体、研究内容、研究原则和统计量四个方面进行了框架构建,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财政公平问题规范化研究。(2)在研究范围上,专注于省域内教育公平问题。现有研究对全国性的教育公平问题关注较多,但根据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特点,现阶段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3)在研究方法上,主体数据为全省7100所中小学的6年的校级数据,十分翔实,同时较多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对教育财政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度挖掘,得出有重要政策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