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七种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该七种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特点及适应证。方法:对2000年8月~2009年4月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8例皮瓣的临床资料回顾和分析。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31例,皮瓣位置:12例在足背偏内侧(皮瓣大部分在第三跖骨的内侧);19例在足背偏外侧(皮瓣大部分在第三跖骨的外侧),皮瓣远蒂端位置:14例在跖骨中段以近;17例在跖骨中段以远,其中有10例达到跖趾关节,皮瓣大小8.0cm×5.5cm~20.0cm×12.0cm。行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转位7例,皮瓣位置:7例皮瓣均在足背偏内侧,皮瓣远蒂端位置:6例在跖骨中段以近;1例在跖骨中段以远,皮瓣大小7.0cm×5.0cm~18.0cm×9.0cm。行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3例,3例皮瓣均修复前足背合并前足底创面,皮瓣旋转点均在内踝尖上1.0cm,皮瓣大小17.0cm×9.0cm~19.0cm×14.0cm。行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6例,皮瓣大小4.5cm×4.0cm~7.0cm×7.0cm。行外踝上筋膜皮瓣转位3例;行游离皮瓣移植10例,其中脐旁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5例;行交腿皮瓣转位移植8例。对影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分坏死率的皮瓣位置、皮瓣远蒂端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前三种常用带蒂皮瓣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方法:两组间四格表资料x~2检验。结果:3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17例,远端表皮或表浅坏死6例,远端部分坏死7例,大部分坏死1例,11例经换药、植皮、二期缝合创面愈合,2例创面未愈合。7例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完全成活4例,远端表皮坏死1例,远端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植皮创面愈合。3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3例均完全成活。6例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表皮坏死3例,经换药创面愈合。10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6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经二期缝合创面愈合,全部坏死2例。8例交腿皮瓣,8例均完全成活。64例术后随访2周—29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感染控制无复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背偏外侧组的部分坏死率(5.3%,1/19)低于足背偏内侧组的部分坏死率(58.3%,7/12)(P<0.05)。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的平均皮瓣长分别是(17.5±1.3cm)、(12.7±3.2cm)、(11.4±3.4cm);平均皮瓣宽分别是(11.3±2.5cm)、(8.8±1.9cm)、(6.9±1.7cm),三种皮瓣的平均皮瓣长、平均皮瓣宽均依次递减。结论: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于修复大多数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足背偏外侧创面成活较可靠。2.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适于修复足背跖骨中段以近偏内侧中小面积创面。3.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一定情况下可选择用于前足背合并前足底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4.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于修复足背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薄,不影响术后穿鞋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