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老年病人的患病类型中并不少见。AMI不仅给老年患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次关于AMI的研究探索,以质性研究方法为手段,深入研究老年AMI病人从发病到入住CCU病房,一直到转入普通病房的整个过程,目的为减少老年AMI的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为指导医护人员对CCU老年AMI患者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优质、更到位、更精细化的服务,做AMI理论方面的探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研究法,通过目的抽样抽取某三甲医院15名老年AMI患者,采取深度访谈结合观察法收集资料,前提是在病人及家属同意下对访谈内容录音或简单记录,访谈后及时整理成文本。资料整理、初步分析和资料的收集同时进行,在访谈至数据反复出现时,即资料达到饱和,访谈结束。本研究访谈至第15人时,出现饱和现象,结束访谈。通过访谈深入了解AMI病人患病不同时期的感受与体验,分析与整合患者情绪波动的相关因素。通过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相关主题。研究结果经过分析资料后,提炼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次主题1.无知者无畏1.1对疾病知识完全无知: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受访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出生在三、四十年代)对于AMI几乎没有概念。1.2试图自我调控机体的不适:3名受访患者在最初感觉身体不适时,并未向有经验的人或专家咨询,也未及时就医,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推测和臆想来减轻当时的不适感。1.3对疾病的盲目猜测: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的原因,身体的各部位器官均处于退化状态,所以往往是多种慢性疾病并存,对于已存在的自身疾病老年人处于半知半解状态,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他们更容易倾向于是原有疾病的复发,按照治疗原有疾病的药物去服用,在服药后症状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的情况下,才选择就医。1.4存在侥幸心理:4名受访患者对AMI的知识略有了解,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确实患了心梗,而是抱有侥幸心理,更愿意把自己想象成癔症或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出了毛病,但问题应该不大,简单的服用一些药物就能缓解。1.5被迫选择就医:对疾病不了解,但无法忍受的疼痛或处于生命危险边缘的状态迫使患者立即就医,或患者家庭中成员对AMI知识相对比较了解,当患者发病时,在家属的劝告下被迫采取立即就医。2.面对现实的打击,心理的沉重感和负罪感导致情绪的不稳定2.1对疾病的恐惧:心梗本身可引起患者剧烈的疼痛,加之某些患者疼痛时可出现濒死感,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同时CCU特殊环境给患者带来恐惧。2.2角色转变困难:患病初期从一个完全自理的人转变成全部由他人协助来完成的人,自尊心受到伤害,加之住院后心理的脆弱让病人产生自卑感,表现为抑郁、愤怒、治疗依从性差。2.3对治愈的担心:由于老年人多器官的老化,多种慢性病并存,而且并发症多,所以多数老年患者存在对治愈的担心。2.4治疗费用的压力:老年AMI并发症多,治疗相对复杂,应用药物种类多,溶栓药物价格昂贵,70%的老年人没有退休金和养老金,所以高额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及子女们带来经济压力。2.5焦虑: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老年病人对反复出现的疾病不适感和治疗带来的痛苦产生焦虑。2.6负罪感引发自责:40%受访的老年患者中,把自己患病看做是老天对自己的惩罚,认为自己以前做了什么亏心事,以至于现在遭受惩罚,还连累了自己的亲人,负罪感加重。2.7对疾病的无奈:患病之初,面对疾病的打击,人们一开始表现出的是否定、怀疑、恐惧,之后是愤怒,随着诊断的明确、治疗的进展,患者逐渐开始接受现实,表现出对疾病的无奈。3.反思与信心的重建当患者在治疗恢复期间,他们会反思自己得病的原因和诱因。重新定位自己,认真把握每一天;改变生活态度,更加关注健康;遵医行为增强。结论:1.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机体老化,当发生AMI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加之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相对迟缓,容易导致就医的延误。同时,老年群体活动面相对狭隘,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疾病知识的信息来源欠缺,也导致了老年患者的延迟就医。2.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老化,各种慢性病逐渐浮出水面。AMI的老年患者往往多种疾病并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为此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时就医,减少心理负担,适应角色变化,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减少老年AMI病的并发症,减少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