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加工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战略方针,基本改变了“卖原粮”的单一经营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加快发展。但河南粮食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并不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粮食的高产量并没有带来高效益。其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粮食加工企业重复建设依然严重,粮食初级加工品仍占主导地位,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拍卖粮食“出库难”困扰粮食加工企业,缺乏高层定位和周密的市场策划,品牌特色不突出等严重制约河南省粮食加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入手,针对河南省粮食加工产业的整体运行情况,以产业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和产业链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数学模型,首次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3个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加工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河南省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的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综合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其相互依存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应立足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加大粮食生产基地的培植,努力壮大龙头企业规模,积极发展订单收购。探索建立粮食生产特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及粮食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实施粮食加工品新的的营销思路,加大政府调控指导等以提升粮食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策略。这些措施有利于河南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发挥县域粮食加工的主渠道作用,做大做强粮食产地加工转化,全方位提升粮食加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以加快河南省由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加工强省的转变,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