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锐减现象的持续,这一问题正变得日趋突出。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市却仍在空间上不断膨胀,而与之相伴的则是城市功能的弱化、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甚至恶化。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多年来从事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实践积累,探讨了我国在现实发展阶段如何做到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地解决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问题,力求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所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社会逐步进行全方位变革、经济结构亦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空间、用地结构的重整。其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正面临着空间扩展和用地限制的矛盾。城市发展方式上发生变化:由以往以外延式铺摊子和粗放型分散管理为主的模式,走向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以内涵式、集约型、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效益,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管理者依据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应作出的重要决策。挖掘用地潜力,在市场机制引入后,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资金难题;其目标也在规划的合理控制引导下,由局部地修复和改善城市基本功能逐步转向提高城市整体机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再开发为核心的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已经成为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出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促进城市的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质性内涵在于对城市存量土地的盘活、开发。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拆除原有房屋建筑和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增设的过程,直接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从广义上讲,节约集约用地是与土地再配置相关的城市再开发活动,是对存量土地进行新的投资和建设的过程,涉及土地权属转让、收益再分配、拆迁与补偿、平整与设施配套以及再建设的全部内容,就此而言,节约集约用地实际上包括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含义,在效益方面,是城市满足整体效益最优、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在效率方面,则是在边缘区蔓延、中心区物质功能衰退导致城市效率低下、分散无序情况下,对城市用地结构(空间结构)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从这一目的出发,本文第一章集中论述了与此问题有关的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土地价值理论、聚集与反聚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理论,从而为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城市规模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论文的第二章对我国城市用地布局模式进行了回顾和研究,着重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给城市用地布局与规模带来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用地布局及规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开放给城市用地布局及规模带来的新的影响因素,为对策研究奠定基础;论文第三章进行了国内外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城市规模政策、方案的借鉴研究,搜集和分析了巴黎地区的“工业分散政策”、东京分散城市功能的方法、汉堡的混合建设用地方案、欧洲的“土地银行”等国外先进经验,以及我国天津的“双优化工程”、上海的规划疏导、广州的旧城改造、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等几种成功的方式,这些经验和做法既能丰富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内涵,又为各类城市进行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城市规模的实践提供了政策选择的机会,为今后的城建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第四章是整篇论文的结论部分,结合以上三章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重视战略研究,加强宏观管理”、“改革规划方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法制意识,推进依法管理”、“建立土地开发储备机制”、“从贯彻土地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入手,限制城市扩张性发展”等思路和政策建议,力求为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城市规模找到一种现实可行的做法,为各类城市解决这一问题寻找到一个共性的答案。总之,本文所论述的用地,控制城市规模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从事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与实践的人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口众多、土地和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是当务之急。本文的观点和有关论据,希望能引起相关领域的重视,并能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