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1.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影响了大约总人口的12%,以强烈的头痛可能伴随恶心、畏光和畏声为特征。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据报道它影响了从幼年到成年大约18%的女性和7%的男性,引起了严重的残疾和人类一生中最多产时段中较大比例人口的工作丢失。偏头痛患者异常性疼痛的发生率高,使用具体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在偏头痛发作时形成异常性疼痛的比例占全部偏头痛人口的接近80%。大量的证据证明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病史的第一年大多数是没有异常性疼痛的,而且在偏头痛发作的过程中注定最后是要形成异常性疼痛的。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的异常性疼痛很可能代表了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的临床表现。异常性疼痛的出现可能是偏头痛慢性化的预测因素。异常性疼痛和其发生的基础机制即中枢敏化对于我们理解偏头痛发作的病理生理、治疗的实施和评估预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研究发现伴随异常性疼痛的偏头痛患者大多是女性,有低的发病年龄,更长的发病持续时间,更高的偏头痛发作频率,更经常的使用预防性的药物,而且更多地伴有终生的抑郁。皮肤异常性疼痛的判定目前可通过定量感觉测试及异常性疼痛问卷调查表来进行,定量感觉测试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是测定热和冷的温度相关的异常性疼痛,而且需要经过相关培训,日常门诊的检查操作实施相对困难。问卷调查为判定异常性疼痛是否存在比较可靠易行的方法,但并不能量化疼痛阈值。频繁头痛的患者进行偏头痛的预防治疗应该是必须的。预防异常性疼痛,因此预防偏头痛患者免于头痛慢性化。而仅有大约3%-13%的偏头痛患者在进行预防治疗。大多数研究报道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是从它们降低头痛频率和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还很少关于预防性治疗对偏头痛患者异常性疼痛也就是中枢敏化影响的报道。2.研究目的1.通过对存在异常性疼痛与非异常性疼痛的偏头痛患者的性别、年龄、发作频率、病程、疼痛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比较,进一步判定偏头痛患者发生异常性疼痛的相关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2.将入组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氟桂利嗪组,通过对组间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疼痛阈值的变化,定量地判断异常性疼痛的变化,从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判断预防性治疗经典的药物对皮肤异常性疼痛,即中枢敏化的影响。二、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13.6-2014.6符合入组标准的专病门诊患者71名。因实验仪器原因,16例患者无法进行痛阈测定,进行痛阂测定的患者为55例。记录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发作频率、病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头痛程度进行评估,轻度疼痛定为VAS评分≤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异常性疼痛自评量表(ASC)判定异常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共十二项,各项得分的总和加起来,0-2分为无异常性疼痛,3-5分为轻度,6-8分为中度,9分以上为重度。入组标准:(1)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IS)发布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第二版中有先兆、无先兆、慢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ICDH-Ⅱ1.1、1.2、1.5.1);(2)年龄18-65周岁;(3)男女不限;(4)入组之前服用过急性期治疗药物效果不明显或无效。(5)无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颅脑CT或MRI正常;(6)患者知情同意。2.研究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托吡酯(西安杨森、25mg/片)组和氟桂利嗪(西安杨森、5mg/片)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口服托吡酯(25mg-200mg)、氟桂利嗪(5-10mg),总疗程为6个月,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6个月。记录疗效与不良反应。使用FORCE ONETM DIX DIGITAL FORCE GAGE(WAGNER,USA)测力计测定压痛,用Electronic Von FreyAnesthesiometer(ⅡTC INC./Life Science,USA)测定刺痛。以均匀增加(约0.1kg/s的速度)的力量作用于上述四个区域,以随机的顺序在每个部位之间间隔3秒,反复测定三次,让患者感觉疼痛或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时,停止刺激。三次测定的疼痛感时的力度值平均值作为皮肤疼痛阈值(cautaeous pain threshold,CPT)。每3个月测定一次,记录、比较治疗前后痛觉阈值的改变。应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表示。三、结果患者年龄为18-62岁(37±13岁),女性占76.1%,70.4%的患者存在异常性疼痛。温度相关的异常性疼痛(61.2%),比动态机械性异常性疼痛(22.4%)和静态机械性(16.3%)异常性疼痛更常见。异常性疼痛与患者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密切相关,在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托吡酯和氟桂利嗪都降低了异常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头痛的发作频率,异常性疼痛患者的例数明显下降,疼痛阈值明显地提高,痛觉阈值下降现象也就是异常性疼痛即中枢敏化的发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的发生比较低,而且非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1)异常性疼痛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女性、病程较长、头痛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易出现异常性疼痛,为异常性疼痛出现即中枢敏化发生的危险因素。(2)异常性疼痛问卷调查量表能可靠用于异常性疼痛的测定。(3)偏头痛的患者口服托毗酯或氟桂利嗪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3-6个月)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疼痛阈值,即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异常性疼痛,改善了中枢敏化现象,治疗效果确切。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