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31日,中国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标志着禁止信用交易时代的结束。融资融券交易通过保证金支撑提供做空渠道,使得投资者不再受制于自有资金或者证券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投资积极性,加快了资金和证券流通,活跃了市场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通,旨在提供市场流动性,并且期望达到稳定市场的理想政策效果。伴随着标的扩容以及转融通的实施,融资融券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在融资融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融资融券是否如当初的政策设计预想一样,实现了稳定市场的功能,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是否始终一致,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融资融券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还未得出统一的结论。结合理论分析,本文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一是,从市场层面和行业层面考察融资融券交易规模对股指波动的影响;选择沪深300指数和行业指数,运用GARCH(1,1)模型拟合指数的波动率;根据股市行情,划分为两个研究区间,分别是2014年6月3日至2016年3月1日、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即剧烈波动阶段和非剧烈波动(基本稳定)阶段,对比不同阶段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建立融资交易指标、融券交易指标与市场波动率的三元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确定融资融券交易规模对股市波动率的作用方向及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在剧烈波动阶段,融资融券交易,有时抑制市场波动,有时加剧市场波动,作用并不明确,而在非剧烈波动阶段,融资交易平抑市场波动,融券交易轻微加大市场波动,行业两融交易情况对行业指数波动的影响与市场两融交易情况对股市指数波动的影响多数相似。二是,考察融资融券投资者结构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选择沪深300指数代替市场走势,为了与信用账户的月度数据保持一致,利用市场指数的收盘价计算月度标准差衡量波动性;研究区间与信用账户数据的时间跨度一致,从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建立个人投资者比重、机构投资者比重与市场波动率的三元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确定融资融券不同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比重上升增大股市波动,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减小股市波动。最后,总结实证结果,并从市场方面、行为金融学、投资者结构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为监管层、证券公司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展融资融券业务,促使两融业务更好地发挥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