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的增高,作为其主要及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视功能的疾病,已成为西方首要的致盲性眼病。由于目前关于DR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各种治疗方法效果尚不理想,并且疾病发展至后期,治疗费用高,患者痛苦大,治疗效果差。因此如何在相对可逆的疾病早期实现对DR病情的控制或改善,是目前防治DR的重点及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是在导师唐由之研究员、高健生研究员学术思想指导下,把中医的理论思维和前沿技术有机结合,对糖目宁治疗早期DR的临床疗效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该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疗效,可以明显提高早期DR患者视力,改善早期DR患者的眼底病变,提高DR患者视功能,有效控制病情。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等实验技术及方法,从细胞凋亡率、凋亡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tochrome C的表达等方面,多层次研究了糖目宁治疗早期DR的分子机制,取得了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目前中医药防治早期DR的文献很多,但总体的临床辨证用药思路没有突破。导师高健生研究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DR的辨证用药提出新的见解:①DR的发生是在DM中、后期的阴阳、寒热、虚实的转化过程中渐进发展而成的,一方面我们要用益气养阴法针对性治疗DR患者基本的证候表现,另一方面又要采用温阳化气、水火既济法改善机体阴阳、寒热、虚实交错的证候特点,提高视网膜微循环,改善毛细血管无血管区的血液灌注,抑制新生血管的出现和机化物的形成。②DR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一系列改变,与心、肝、胆实火引起的出血不同。DR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引起的微血管的病变,其病理改变与细胞的退行性改变—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而肝胆实火引起的细胞损伤,则为细胞死亡所致的出血渗出,二者病证性质不一样,故不宜采用大队凉血止血药治疗,恐其伤阳、凝滞之弊。③临床治疗过程中,单用黄连素、肉桂控制血糖,对部分病人确实有效,并且简便价廉,但一部分病人发生不良反应。这是因为只对病或对症(高血糖状态),而非辨证治疗,将二药合并使用,寒热相互发挥优势而又相互制约,去性存用,这也恰恰正是交泰丸连、桂合用的道理,对虚实、寒热互见的复杂证候,尤为对证。实验研究证实:交泰丸能够有效地抑制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能够有效地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减轻新生血管的发生;能够改善STZ性DM大鼠的一般状况,改善实验大鼠血浆纤溶活性,保护胰腺B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④综合考虑早期DR患者全身及眼局部的证候特点,组方糖目宁方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剂组成:生黄芪、女贞子、益母草、乌梅、黄连、肉桂、密蒙花。2糖目宁治疗早期DR的临床研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符合早期DR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糖目宁及2,5-二羟苯磺酸钙口服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病变程度、平均敏感度、OPs波振幅、血液学指标及全身症状情况。结果显示:①糖目宁可明显提高早期DR患者的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眼底病变明显减轻;②糖目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OPs波振幅提高,较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视野平均敏感度提高,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无明显变化;③糖目宁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血生化、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④糖目宁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早期DR患者乏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大便秘结等气阴两虚的症状,对照组无明显变化。3糖目宁治疗早期DR的实验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体外培养的高糖状态下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及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研究显示:①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糖目宁可以明显降低高糖状态下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②通过real-time PCR检测显示:糖目宁可以降低高糖状态下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Cytochrome C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①从病、症、证三方面的宏观和微观辩证,提出心、肾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其辨证用药提供新思路。②方证结合,组方糖目宁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多种客观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治疗效果,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