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性食管癌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5-FU、顺铂对其药效验证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0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迄今,食管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建立稳定的、与临床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理想的食管癌动物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初步评估其应用性,为研究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机制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等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同时有助于抗食管癌药物的筛选和制定合理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将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43例新鲜肿瘤组织,移植于SCID小鼠背部皮下,成功长瘤后用NU/NU裸鼠传代,待移植瘤体积至600~1000 mm3时,收集移植瘤组织,一部分组织用NU/NU裸鼠进行鼠间连续传代;一部分组织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一部分组织作速冻处理用于DNA/RNA提取,进行分子生物学相关检测;余下移植瘤组织冻存于液氮中,用于将来移植瘤组织复苏建立模型。  43例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的接种和传代,成功25例,建模成功率为58.14%。移植瘤生长稳定并能连续传代,各代移植瘤模型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瘤较好的保留了其临床患者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保存于液氮的25例模型复苏接种,23例成功生长肿瘤,复苏成功率为92.00%。选用稳定传代的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外药效实验,以评价所建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对临床常用抗食管癌药物5-氟尿嘧啶和顺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和顺铂对不同移植瘤模型的抑瘤率均有所不同,比较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多例中国患者源的食管癌小鼠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保留了临床食管癌的病理特征。所建模型均能持续传代,移植瘤液氮冻存后复苏成功率高,表明这些模型稳定且能持续反复应用。移植瘤模型的体内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转化医学研究,为食管癌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随着模型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将更为丰富。
其他文献
本试验共三个系列,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和高效的测定动物乳中游离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方法,系统研究猪分娩后35天内乳中Gln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断奶仔猪饲料中添
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suis)可以引起猪附红细胞体病,它主要存在于猪的红细胞表面、血浆以及骨髓内,引起主要症状有黄疸、发热和贫血。对于猪附红细胞体病暂时没有较好的
本文研究了母源性大豆黄酮对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相对定量RT-PCR测定了与生长相关的激素及基因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母源性大豆黄酮影响雏鸭生长性能
本研究选用高产黑白花奶牛为实验对象,对几种诱导超排和胚胎冷冻保存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和筛选,旨在为胚胎移植技术的商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在诱导
该研究提取了禽大肠杆菌血清型O弱毒株(简称O、耐氯霉素强毒株O(EnsChl)(简称O)、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5:A强毒株C及O和C(EnrChls)的融合双价弱毒株F(EnrChl)简称(F)的外膜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TV)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呈全球性流行,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该研究在构建了表达ILTV主要基因的真核表达
(一) 舆论导向要坚持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原则,是从事新闻舆论活动所依据的原理和法则。简要来说:政治上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方向正确,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本实验对蓝白花肉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及去分化进行了研究,对成纤维细胞的一些生长特性作了讨论,并在血清饥饿和冷冻保存方面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组
新孢子虫病(Neosporosis)是由犬新孢子虫(N.caninum)寄生于宿主细胞内的、可引起多种家畜共患的一种原虫病,主要造成母畜流产、产死胎、产弱胎以及新生儿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等。我国
抗大肠杆菌蛋黄抗体粉是目前用来有效治疗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生物制剂。本实验以抗大肠杆菌(K88、K99、987P)蛋黄抗体粉为研究材料,探索蛋黄抗体粉中的IgY能否通过仔猪的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