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墩遗址水稻土中脂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土壤中蕴含着地区性和全球性不同时间尺度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在有大量先民活动地区遗存的古土壤可用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类型及强度的响应过程。然而,在先民持续活动的地区很少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土壤。绰墩农业遗址的发现为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很好的机会。该遗址自1982年首次被挖掘以来,目前已获得了极丰富的资料,遗址经历了四个连续的文化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跨越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编年。尽管科学家在考古及孢粉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考古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出土的古文物,对其载体,即蕴含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的古土壤关注不多。目前的一些关于古土壤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其粒度、磁化率、粘土矿物等研究,对于古水稻土中判识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的脂类化合物的研究尚未展开。因此,对农业遗址及其附近的古土壤进行脂类化合物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领域,这不仅可为考古工作提供间接的证据,而且对于了解中全新世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耕作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绰墩农业遗址内一个深度为2m的完整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脂类化合物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有机碳、全氮等变化特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有机碳、全氮及C/N的研究表明,剖面中可能包含2个土壤发育旋回,分别形成古土壤层和现代水稻土。200-174cm段认为古土壤的母质层,古土壤的下部界线位于162cm附近,92cm处附近是古土壤表层,174-92cm段的古土壤层经历了两段明显发育时期,即从136cm划分为174-136cm和136-92cm两段。而92-68cm段以接受沉积为主。68cm处附近是新一轮成壤过程的开始。与14C定年结果较吻合。2、根据古土壤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CPI、AH/AL、FH/FL、C31/C17,C27/C31,CPI(H)ALK和ACL等参数可知,绰墩农业遗址古土壤层地处温暖、湿热的环境,比现今的太湖流域温度略高,湿度略大,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的扩张,该地区经常受海水冲刷,海水侵蚀严重,造成大量藻类、细菌等低等生物灌入土层,而且在土层中检测出大量草本植物输入的判识物,进一步佐证该处有古水稻土的存在。另外依据古土壤层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在>C20含量骤减,推断证实,绰墩古水稻土可能受到一定的程度“火”的侵扰,可能是由于先民耕种水稻主要采用刀耕火耨的原始耕种方式使古今水稻土中正构烷烃碳的分布产生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溶胶-凝胶成功制备了CaCu3Ti4O12(CCTO)陶瓷,通过改变制备方法、退火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研究不同工艺对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利用不同元素对CCTO陶瓷进行A位或B
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CO2和空气污染物,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用氢能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氢气主要通过水煤气反应等石油化工途径获得,仍然会带来CO2排放等环境问题。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电力生产中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弃风弃光弃电电解水制氢不带来碳排放,是未来环境友好制氢的理想途径。氧气析出反应(OER)是电解水的阳极半反应,其动力学过程缓慢,是限制电解水制氢的关键。迄今
学位
妊娠相关性乳腺癌(PABC)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0.2%~3.8%.PABC和非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具有共同的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但因妊娠、哺乳的生理改变以及诊疗措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等因
由于单一材料很难满足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因而采用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复合以获得具有新性能的杂化支架材料成为当前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电阻应变式测力称重传感器在高精度机械测量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的传感器设计、制造、检验技术,尤其是应变片基底材料的制造工艺非常落后。为制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应变片,本课题研制了一种称重传感器应变片基底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作为基底材料基体的环氧树脂胶粘剂的配方,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初步确定了胶粘剂的固化温度,并对胶粘剂进行了性能测试。90°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