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指由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导致骨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伤甚至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椎体压缩骨折部位多发生在胸腰段。OVCF患者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由于患者发病因素隐匿以及临床疼痛症状的多样性,部分医生及患者均未能考虑到椎体因素,致早期确诊率低,易引起患者慢性腰背部疼痛等各种并发症,造成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加重。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组的临床特点,以及与骨折椎体局部疼痛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远隔部位疼痛组的临床特征及探索可能引起胸腰段OVCF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认识,为之后学者研究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提供可能的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抽取共166例原发性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本次研究所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患高血压、是否患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通过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医真云影像系统,收集患者的骨折椎体压缩变化程度、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变化率、骨折椎体矢状位Cobb角、骨折椎体楔形变角、骨折椎体上椎间孔高度、宽度及面积的变化率。将纳入的166例患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分为俩种类型:A型:单纯在骨折椎体局部发生疼痛,骨折椎体远隔部位无主观疼痛组;B型:含有骨折椎体远隔部位疼痛组。通过比较骨折椎体局部疼痛组与骨折椎体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组的相关临床数据,描述及分析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临床特征及相关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组的人口统计学与临床分布特征:在73例胸腰段OVCF患者中,超过一半是女性(47;64.4%),男性为(26;35.6%);年龄区间分布:55~70岁有患者27例,70~85岁有患者32例,85及以上患者有14例,平均年龄为71.90±8.25岁;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临床分布特点为腰骶部及臀部痛患者42例(57.5%),其次髂嵴及下腹部痛患者15例(20.5%),肋间痛患者12例(16.4%)及其他部位患者4例(5.6%)。2、一般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根据骨折椎体局部疼痛组与骨折椎体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组对比,患者在骨密度(BMD)、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患高血压、是否合并患糖尿病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折椎体解剖参数的组间比较:根据骨折椎体局部疼痛组与骨折椎体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组对比,患者在椎体压缩高度变化程度、椎体矢状位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变化率、骨折椎体楔形变角以及上椎间孔面积变化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椎间孔高度及宽度变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危险因素分析:将VAS评分、骨密度值(BMD)、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变化率、椎体矢状位Cobb角,骨折椎体楔形变角,以及骨折椎体上椎间孔面积变化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矢状位Cobb角以及骨折椎体楔形变角是胸腰段骨折椎体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位于腰骶部及臀部,多见于中老年女性。2、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变化程度、椎体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楔形变角是胸腰段OVCF患者发生远隔部位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3、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定位并不完全是实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部位,中老年患者无论椎体是否受过外伤,排除其它常见疾病引起的疼痛后,都应检查椎体,提高对OVCF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