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视神经损伤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凋亡,导致视觉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正常状态下,以分枝状的形态维持视网膜的动态平衡。在受到外界炎症刺激后被激活,变为阿米巴样,分化为促炎(M1)和抗炎(M2)两种细胞表型,吞噬并清除凋亡的神经元,发挥炎症抑制、组织重塑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但是,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神经损伤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凋亡,导致视觉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正常状态下,以分枝状的形态维持视网膜的动态平衡。在受到外界炎症刺激后被激活,变为阿米巴样,分化为促炎(M1)和抗炎(M2)两种细胞表型,吞噬并清除凋亡的神经元,发挥炎症抑制、组织重塑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但是,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也会异常吞噬濒临死亡的神经元,对神经系统造成二次损伤。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表型,能够减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预防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损伤,有利于视觉功能的恢复。孕酮作为一种具有较多功效的高潜力药物,对受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通过抑制有害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保护光感受器。为了进一步探索孕酮在视神经损伤后对RGC的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视神经损伤模型(Optic nerve crush,ONC),通过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和共聚焦成像技术来研究孕酮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确定小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选择性消除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进一步确定小胶质细胞在视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ONC后3 d和7 d孕酮对视网膜的影响。组织形态学染色发现,孕酮显著抑制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细胞的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但是对单个神经元形态的修复效果不明显。共聚焦成像结果显示,ONC后视网膜内小胶质细胞密度显著增加,GCL小胶质细胞变为阿米巴样且呈放射状排列于视网膜中央部。孕酮在ONC后3 d时虽然能够减少小胶质细胞的密度,但差异不显著;在ONC后7 d能够极显著抑制GCL和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小胶质细胞密度的增加(P<0.01)。骨架化分析结果显示,IPL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在ONC后3 d开始产生变化,孕酮在ONC后3 d开始促进细胞突起的恢复,在ONC后7 d显著作用于细胞突起长度的变化;OPL小胶质细胞的突起总数目和突起总长度在ONC后7 d发生显著性变化,孕酮仅在ONC后3 d对中央部的细胞突起长度变化有显著影响。而且,小胶质细胞密度与突起总数目和总长度的变化高度负相关。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孕酮处理能够调控ONC后7 d小胶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增殖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孕酮处理后M1表型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而M2表型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初步推断孕酮能够通过抑制视网膜小胶质的激活和调控小胶质细胞的分型来防止视网膜的继发性损伤。为了进一步确定孕酮对RGC的保护机制,我们在ONC后使用氯化钆(Gadolinium chloride,GdCl3)选择性消除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消除M1型小胶质细胞对视网膜内小胶质细胞密度变化的抑制效果和孕酮处理基本一致,而且GdCl3在ONC后7 d还能够显著抑制IPL小胶质细胞突起总端点数和总长度的减少。通过对小胶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量的分析发现,GdCl3能够显著抑制M1表型基因的表达,并提高M2表型基因的表达。因此,ONC后消除M1型小胶质细胞有利于调控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形态变化,从而达到保护RGC的效果,进一步确定了孕酮对RGC的保护作用是通过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来实现的。综上所述,孕酮能够抑制ONC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对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形态变化和细胞分型等方面的调控,实现对RGC的保护作用,从而减缓视觉系统功能的丧失,为眼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聚合物胶束因为具有纳米尺寸的粒径、灵活的结构和功能化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作载体材料。但是,较差的胶束稳定性制约了胶束剂型的临床转化。自然界中多环拓扑结构明显增强了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性,受到这个现象的启发,我们推测多环聚合物(MCP)形成的胶束具有增强的胶体稳定性。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本文在大量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MCP,系统研究了多环拓扑结构对聚合物的降解行为、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和刺
传统碳材料因表面的化学惰性、缺乏锚定金属活性组分的位点和多为微孔的孔隙结构,限制了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氮(N)原子掺杂后,碳材料的表面极性及电子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并产生结构缺陷,同时氮与金属间的配位或锚定作用更有利于金属粒子的均匀分布和稳定负载。通过调节材料的孔道结构,调控表面形貌和金属存在形式以及金属与N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首先制备了不同金属(M=Fe,Co或Ni)
手性有机膦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与过渡金属配位改变中心金属的活性与选择性,从而使反应更加简洁高效地发生。目前,合成膦手性化合物的方法反应条件苛刻、步骤繁琐、底物单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发展一条反应条件温和、经济、高效地合成手性膦配体的策略,从而促使催化剂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以此为基础,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对近年来轴手性膦配
含氯有机化合物不仅是化学工业中的基础化学品,而且也是天然产物和功能材料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对于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最高效的策略是通过C-H键氯代,直接将氯原子引入到目标化合物中。自由基反应为C(sp~3)–H键氯代提供了简单的途径,但由于反应选择性难于控制,限制了该策略在实际合成中的应用。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利用氮自由基的分子内氢提取反应(Hofmann–L?ffler–Freytag反应,
炔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是在天然产物合成、材料化学、新药研发(药物化学)以及催化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其中,Au(I)作为催化剂在炔基化合物反应中的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关注。随着结构分析技术以及合成方法学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关于Au(I)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被报道,然而对Au(I)催化炔基化合物环化反应的机理研究仍然有空缺。本篇论文以量子化学、分子轨道理论(MOT)以及过渡态理论(TST)为
碳卤键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键,其合成以及转化都是合成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卤代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以及合成化学等多个领域。同时,基于羰基α位具有独特的反应活性,在羰基α位构筑碳卤键一直是合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碳卤键的极性较大、解离能小,因而容易发生断裂进而生成新的化学键。因此,含卤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子被广泛应用于制备结构多样的各类化合物
植物有两大类初级分生组织,分别是位于地上部分的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和位于地下部分的根端分生组织(Root Apical Meristem,RAM),这两大类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可以不断地分裂分化产生新的子细胞,进而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分生组织的稳态平衡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CLAVATA3(CLV3)/EMBRYO SURROU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超分子化学领域发展迅速,并在生物医学、能源、催化和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超分子大环因其独特的结构、易功能化、丰富的主-客体络合能力以及动态和模块化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材料的制备。一些客体分子由于能够选择性地与特定主体大环结合而被用于构建各种智能超分子系统。由于受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基于大环主-
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响应时间快等优点,因此在光学成像和分析传感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荧光探针一般是典型的小分子,可用于分析物的定量测定,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在开发的早期阶段,荧光探针的设计主要基于分子识别和主客体化学。近年来,人们开始重点研究基于小分子活性传感(Activity-based Sensing)的荧光探针。该类探针利用化学特异性反应而不是分子识别来检测分析物,已经成为生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体的结构,因此,配体的设计是调控化学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手段。设计合成具有新颖配体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是金属有机化学领域持续的热点。钳形配合物具有高稳定性、多功能性、结构易修饰等优点,多年来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论文结合我们小组长期对于螺环骨架和氮杂卡宾化合物的研究和探索,着眼于多种新型螺环CCC钳形氮杂卡宾铱配合物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