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694年至1914年,伦敦金融城逐渐从一个国内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1694-1760年),战争和金融革命等因素促使地缘优势和资本在金融城中聚集、结合,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金融行业在这狭小的“一平方英里”中逐渐发展起来,伦敦金融城成长为辐射全英国的金融中心。第二个阶段(1760-1860年)中,英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在工业革命的需求下,以伦敦金融城为核心的汇票贴现制度与银行网络发展起来,工业和商业中积累下来的一些资本也被吸引到金融城,使得金融城在这一阶段成长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和阿姆斯特丹、巴黎一争高下的实力。伦敦金融城在工业革命早期也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到第三个阶段(1860-1914年),伦敦金融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自由贸易发展的推进和“不列颠和平”环境等因素,是伦敦金融城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直接原因。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后,伦敦金融城的内部状况也发生着变化:它从一个居住工作混合区,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工作区;金融业成为金融城中的核心行业。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金融人才来此工作,其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这些都彰显了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但伦敦金融城辉煌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第一,伦敦金融城热衷于海外投资而忽视了为国内工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伦敦金融城、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之间存在一种互益关系,金融城对海外投资的重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取向,将英国的经济与海外投资更紧密地相联系,从而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第三,伦敦金融城的社会群体受到传统土地贵族的认可,形成了“绅士资本家”群体,而将工业群体排斥在外。因此,伦敦金融城无意识地造成了英国国内两大行业——金融业和工业的分离。这种分离或许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略显颓势的原因之一,也预示着伦敦金融城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开始衰落。
其他文献
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各国都进行了大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开始修建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则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体现。该公路系统也是美国国家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公共工程”,至今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州际高速公路自建设伊始,就不断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公路的特性以及公路建设初期错误的交通发展和规划理念的指导,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
本文以转型时期英格兰堂区为研究对象,以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为分界线,对教廷主导下的教会堂区和王权支配下的世俗化堂区,其职能、管理人员构成等方面分别进行展现,并分析由教会堂区向世俗化堂区转变的原因,由此揭示堂区性质变化与社会转型变迁之间的关系。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学术研究价值,与本选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相关的概念界定等。  第一章主要探究教
学位
在12-14世纪的英格兰,迎来了中世纪城市的大发展时期,一大批城市被建立起来。而领主城市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领主城市是在英格兰中世纪盛期由地方封建领主通过向国王求得特许状或由自身私自建立的城市。这种城市的类型在中世纪英格兰城市中占比极高,是中世纪英格兰城市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种领主城市,往往含有相当浓厚的封建因素。这些封建因素在领主城市的封建地租、继承金、摊派税,劳役等各种各样的超经济强制
学位
《巴特勒教育法》(Butler’s Education Act),即1944年英国教育法(Education Act of 1944),因其起草负责人、时任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的名字而得名。1943年7月9日英国政府发布《教育重建》白皮书,提出兴建中学和扩大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其中公立学校实行入学免费,离校年龄将从14岁上升到16岁。该白皮书很大程度上
学位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社会变革对普通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法的改革日益迫切。约翰·费纽克斯(John Fyneux,1441?-1526)在1495年到1525年间担任王座法庭的首席法官,这期间他对普通法采取了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的成果以判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普通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
学位
“忠臣”是孝文帝自始至终的用人标准,在魏晋南北朝忠德沦落、孝文帝“忠”文化深厚独到,以及孝文帝刚刚亲政的背景下,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召集群臣开展“忠佞之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前后,孝文帝以三祭比干、为其树碑撰文的形式,为北魏群臣树立了忠臣的典范;他还梦嵇绍、谈嵇绍和吊嵇绍,显示了“忠孝两难全”情况下其对于忠君的標扬。迁都后,改革进入到语言、服饰阶段,北魏政治重心也偏向南伐
学位
明代九边地区的“营田”为卫所屯田外另一种军屯形式。营田军士担负“且耕且守”的任务,其耕作时亦支军饷,身份更接近于“兵”。营田军士主要以军队为集体受田,另也有以个人受田并规定定额分地的情况。九边最早的营田应为景泰年间宣府镇推行的官牛官田之法。此外,九边地区边臣的养廉田、屯军与舍余抽调入伍后耕作的屯田、蓟镇关营守军耕种的屯田中,军士虽也承担“且耕且守”的任务,但仍与营田有区别。  九边各镇均曾推行营田
学位
近代早期英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封建主义社会转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英国在这一时期逐步崛起,向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迈进。对这一重要时期的英国城镇妇女的商业活动进行研究,对普通阶层女性的经济生活予以关注,描述近代早期城镇中普通阶层妇女的日常生活,有助于了解这部分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认识这一女性群体的经济权利,体会她们对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贡献,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本文主要研究
学位
基督教社会主义社团是基督教教士以“基督教社会主义”为基本理论基础,关注并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建立体现基督教精神的新世界而组成的团体组织。本文主要通过整理基督教社会主义社团在19世纪末兴起的背景、主要社团的发展历程与活动、基督教社会主义社团的神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社团的成就与局限性等方面对19世纪末英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社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19世纪末英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社团兴起的缘由。
学位
皇家矿业公司建立于都铎王朝中后期。这一时期是英国近代矿业的发端时期,该公司则是英国近代第一家合股性质的矿业公司,因而值得关注。1561年伊丽莎白一世与约翰·斯特恩伯格和托马斯·图兰达成多方契据,这份多方契据规定他们在英格兰专门成立一个从事矿业生产的企业,标志皇家矿业公司建立的开始。约翰·斯特恩伯格在1564年离开英国后,托马斯·图兰选择丹尼尔·霍赫施泰特成为了新的合伙人。在筹备公司建立过程中,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