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家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兴起,相比西方来说时间较为短暂。学术界对国家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有分析和考察,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相当一部分对国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诸问题,多是线性的、纵向的,就国家论国家,缺乏对中国经验的思考。在新阶段,我们研究国家,就必须突破早期国家研究的僵化模式,在肯定中国与世界有共性的同时,又突出中国自身的个性,最主要的是发展符合中国历史背景的国家理论。本文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即从中国本身的历史背景出发,来思考中国这个国家客体。本文主要运用术语溯源法,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天下”、“国家”、“政府”、“朝廷”、“官府”等词汇进行考察,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演变过程,从而探究出传统中国国家体制与国家观念的演变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对传统中国的国家问题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寻找更多的证据。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国家理论的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并指出了目前学术界在国家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中国历史这个背景出发,来思考中国的“国家”客体。第二部分是“国家”术语考。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先秦“国家”术语考和帝国时代“国家”术语考。分封制是周代奴隶制国家特有的政治制度,诸侯统治的领地称为诸侯国,也就是“国”;士大夫治理的领域则称为“家”。分封的推行,使诸侯国变成王室的地方政权,因此,“国家”在先秦时则是地方政权的代名词。秦汉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开始逐步形成。这时期国家的概念与先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侯国不再存在或者有名无实,郡县的推行使得诸侯国成为中央的地方政权。所以,“国家”不再是秦以前的天子之国和诸侯之国,而是直接指天子之国,一家一姓之国。第三部分是“政府”术语考。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来源于西方,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总称。古代中国当然有政府机构,也有“政府”,然而意思却与现代不完全相同。古代中国“政府”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由于王朝兴替,国家机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政府”的含义也不固定,指代的对象也有所差别。它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直到清代末年,由于西方词汇的引进,它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含义。第四部分为“朝廷”术语考。朝廷是古代国家的政府机构,“朝廷”自西周出现,后历朝历代均出现过这一词汇,最主要的意思是君王和大臣处理政事的地方。周代的朝廷比较特殊,按周制,天子有四朝,诸侯则有三朝。秦汉后,朝廷成为以君王为首的政府,即中央政府的意思。第五部分即“官府”术语考。官府和朝廷一样,同为古代国家的政治机构,共同构成古代的政府。官府,指代官署,但在不同的时代又代表不同的含义。先秦时的官府主要是职能官府。自秦汉时,官府就开始有指代地方官府的含义在里面;从宋代开始,官府就主要指代地方官府。第六部分对古代典籍中的“天下”术语做了考述。历史上,空间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而是“天下”。“天下”乃是指天子控制的范围。实际上,先秦时代的天下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国家的意思,只不过古人不用“国家”这个词,而是用“天下”。天下观是在天下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观念,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地是一种古代哲人对于国家的种种构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首先出于《六韬》和《吕氏春秋》,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朴素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但民本究竟代替不了民主。第七部分是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