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江苏在内中国近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与发展特点,决定了现有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关系的探讨,大多局限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伴随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尤其人们对本土市场效应的更多关注和国内价值链构建的重视,这将使得围绕依赖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实施赶超战略两者的取舍重新变得重要。本文以江苏为考察对象,在本土价值链构建框架下,重新审视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进而探讨了两者高水平耦合关系实现的可能性及其相关举措。具体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明晰了本文研究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基本框架。理论部分在融入本土价值链构建前提下,主要结合博弈分析与建模推导,探讨了价值链分工下的产业转型规律、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产业转型与劳动力互动理论。在相关文献梳理和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重点结合定量与实证分析,运用多样化分析手段,揭示江苏在本土价值链构建过程中,自身产业转型与劳动力市场空间耦合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规律。作为量化分析基础,研究首先借助合理方法,将江苏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中国八大区域、乃至全球生产循环,进而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生产分割阶段数以及价值增值分解角度,系统分析了江苏本土价值链构建的基本状况和变化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分别探讨了江苏产业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总体状况。特别地,研究从制造和服务细分行业角度对江苏产业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展开细化分析;同时,结合城市层面数据,对江苏产业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空间耦合状况进行了考察。定量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从行业和城市两个层面,结合联立方程、空间面板等方法,分析了本土价值链构建下江苏产业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揭示了其内在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定量分析和实证结果,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国内生产分割阶段数的绝对水平比国际生产分割阶段数要高;考察期内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点,但相比国际生产分割较为明显的上升,江苏仍需进一步拓展本土价值链。在本土价值链构建过程中,江苏省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属于空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苏北淮安、宿迁和连云港则处于较低水平,其它居于中间水平。定量考察基础上的空间面板分析表明,一个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提升,更主要会对周边地区该产业发展形成竞争压力和冲击,并通过吸引周边地区第二产业转移,相应带动周边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迁移。另一方面,不同于第二产业情况,江苏省内各地级市周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并不会显著削弱其自身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国内和国际生产分工细化既可以通过增强江苏第二产业、也可以通过增强江苏各地级市第三产业发展,最终促进江苏就业增长。其中原因在于,价值链分工细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扩展边际方式创造更多新岗位;另一方面其使得现有生产工序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促进生产能力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展,最终通过类似集约边际的方式扩大劳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