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上、下两端均有沙洲将江面分叉,自然形成了流态复杂的水域环境,营养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多样的生境,构成了丰富多样的鱼类栖息地、洄游通道、产卵和索饵场,在长江河口渔业资源养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2002年1月起,我们在江苏靖江新桥镇长江沿岸滩涂湿地(31°56’N,120°01’E)设置了一张高1.8 m,长40 m的定置张网,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实地采集,每天有专人在早潮退潮后收集一次渔获物样本。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每月保存1日和15日的2个样本;2004年1月至目前,每月保存1日、11日和21日的3个样本。样本用10%Formalin固定,带至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鉴定到种,并测量相关生物学数据。本文从鱼类的区系特点和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鱼类分布水体等4个方面,对长江靖江段鱼类集群的时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第二优势种似鳊的渔获量作了生长特征分析和模型预测。1、分析了2002-2009年长江靖江段的237份渔获样本,共有鱼类73 960尾,409 256.23 g。经鉴定共有鱼类107种,隶属13目26科75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种类最多,为54种,占全部鱼类总数的50.00%。其次为鲈形目、鲇形目等鱼类。在26个科中,鲤科种类最多,达50种。鱼类区系属于长江下游与长江河口区的过渡类型,更接近长江下游区系。8年间的优势种所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变化不大,秋冬季优势种所占比例较大,夏秋季优势种所占比例较小。8年间鱼类种类更替率(R)变化范围13.85~46.67%,相邻年间平均更替率是33.93%,即每年有3成以上的鱼类种类发生了变化。季节间的种类更替率为24.00~30.77%,相邻季节间的平均更替率25.94%。月份间的种类更替率21.05~38.55%,相邻月间的平均更替率为26.44%。2、利用2002-2009年的237份样本分析了长江靖江段鱼类群聚物种多样性的时间格局。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是:6.21-8.13;Shannon- Weiner指数(H’)的变化范围是:1.17-2.53;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变化范围是:0.43-0.60;Simpson指数(C)的变化范围是:0.14-0.39;Whilm指数(H")的变化范围是:2.35-3.11。结果表明:自2002-2009年间,长江靖江段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优势度呈下降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夏秋季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春冬季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度相对较高。3、根据食性特征、栖息水层、体型大小、分布水体等将群聚鱼类划分为14种类型。分析表明:在种数上具有优势的是次级肉食性鱼类、底层鱼类、小型鱼类、淡水鱼类;在数量和重量上占有优势的是杂食性鱼类、上层鱼类、小型鱼类、淡水鱼类。对群聚影响最大的是小型的杂食性上层淡水鱼类,它们在数量和重量上的变化会引起群聚的数量和重量的显著变化。4、利用2002-2009年的237份样本分析了第二优势种似鳊渔获量的时间格局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似鳊月渔获重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对渔获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的月渔获重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1-0.387B)(1-B12)lnyt=(1-0.555B12)et的ARIMA(1,0,0)(0,1,1)12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9年的预测精度达83.21 %-93.90%。分析还表明,似鳊的生物量高峰出现在5-9月,比该水域第一优势种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生物量高峰出现晚2-3月。对2005年采集的似鳊全部个体作年龄和生长特征分析,显示雄性有1-3龄3个年龄组,雌性只有1-2龄2个年龄组,年龄结构明显低于姚江和钱塘江种群。雄性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体长Lt=147.17×(1-e-0.1648×(t+3.2036)),体重Wt=44.36×(1-e-0.1648×(t+3.2036))2.785;推算的渐近体长L∞为147.17 mm,渐近体重W∞为44.3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