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志的相关问题是现实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中必然涉及的问题。在中外的历史中对意志问题就有大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哲人们通过“天人之辩”将“意志”和“宿命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人们普遍倒向“宿命论”的一端,甚至很多时候关于意志的问题是为人们所忽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古代的中国盛行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意志被称之为志和意的合称,甚至很多时候或者把志、意组成一个复合词;或者将志、意分成两个单独的词。这些阐释中,大多包括意志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两个方面。因为意志作为元伦理学中的内容,它与其它哲学命题一样,都是哲学的一种反思,它体现的是主体独立于客体,并且运用主体自己的意志对客体进行审视和观察的结果,这也就体现了主体的意志的作用;同时在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那里也有大量关于人格价值追求方面的文章。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国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此外,也因陆王心学的复兴、佛学在近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西方近代意志哲学的传入,使得人们对意志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多。在西方,人们对意志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意志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古代的神秘主义意志论、近代理性主义意志论、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意志论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志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就意志而言它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人的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统一;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对它的理解应该从决策与执行上来把握,从动机和结果上来理解,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康德善良意志是绝对、无条件的善,它具有终极性,是彻头彻尾善良的,绝不会是恶的,即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善的层次、意愿与毅力统一、应然道德和实然道德等的角度看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