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党体制就是以政党相互作用、并以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系为特征的政治体制。主要是指有机会赢得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政党之间的关系。国民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党退台后,长期实行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垄断着政治资源和政治权力。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开始政治转型。伴随着在野势力的崛起,以及国民党实行“党务革新”和推动“宪政改革”,以选举竞争和政治制衡为主要内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的政党政治,开始成为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形态,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格局,也促使朝野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后的台湾政党体制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从没有反对党存在的一党专制,到主要反对党民进党挑战国民党一党独大,再到没有任何一党能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占绝对对数的多党竞争时代,再到2001年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形成,尤其“立法院”选举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台湾政党有走向两党制的趋向。台湾政党体制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过程,受到“宪政”改革、国家认同、省籍矛盾、族群政治等影响,有着强烈的特殊性。同时,台湾政党政治虽然源于西方政党政治,但毕竟推动了台湾民主的发展。在政党体制的演变过程中,有许多政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民众民主意识提高,引起政治参与扩大,经济基础的变革对政治体制的冲击,等等,作为一个执政党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从政党文化角度看,台湾历史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同属于东亚的儒家文化圈,政党发展有教训需要汲取,也有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台湾政党体制是个值得深入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阐述了政党、政党体制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提出选题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对台湾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台湾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充分研究了国民党迁台后在台湾的独裁统治,总结了国民党“以党领政”的体制特点。按照萨托利的理论分析,明确了党国体制的特征,认为此阶段的政治体制属于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国民党在台湾实行“党国体制”的历史根源。第二章:“党国体制”的转型。主要从台湾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和国民党的本土化等几个方面介绍“党国体制”转型的背景,“政治革新”的启动及民进党的成立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影响。第三章:国民党一党主导体制。本章主要从三个角度梳理了国民党在1986年“政治革新”到2000年政党轮替期间的政党体制演变过程。一是通过政党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的政治博弈来观察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对政党体制的影响;二是历史地梳理了“宪政”改革中政党之间的博弈和互动,及历次“宪政”改革对台湾政治和政党体制的影响;三是国民党内部发生的变化对台湾政党体制演变的影响。第四章:两次政党轮替——走向两党制?本章主要通过20004年和2008年台湾“总统”大选,“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的形成,探讨台湾政党体制走向两党制的趋势。第五章: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特点。主要探讨国家认同、省籍矛盾、选举制度等几个因素对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几点启示。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并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发展趋向作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