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确切的讲,改革始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地制度的变革。改革之初,通过农地制度上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目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三农”问题同益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难点之一,农地制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普遍认为是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农地制度的研究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农地制度的产生、演化和均衡给出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农地制度本身,以及对农地制度以后的演化轨迹做出某些预测,都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结合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践,探讨了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其绩效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实践,尝试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文章首先给出了农地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最新的制度演化博弈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过程,整理了农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相关理论等;然后运用这些理论具体分析了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按照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的不同特点和类型,本文将新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土地改革阶段、合作化和公社化运动下的集体所有制阶段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制度经济分析,说明了中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和制度缺陷(主要有农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地使用权不稳定、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缺乏有效的农地使用权转让机制等),同时分析了当前的一些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对于农地制度的影响,包括农业多样化战略、西部开发战略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等;最后对目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农地制度创新(如两阳制、规模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四荒”土地使用权拍卖等)给予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完善中国农地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