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增材制造技术基于分层制造原理,突破了传统零件成形和加工限制,能够直接制造传统加工技术无法实现的复杂三维结构。电化学沉积加工技术是一种以原子量级逐层堆叠方式来进行金属基零件制造的微增材制造技术,具有适用材料广,实施温度低(一般70℃以下),应用形式灵活,易于控性控形,不受尺寸限制等优点。相比于其他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增材制造、电子束增材制造和电弧增材制造等,不需要后续退火和均匀化热处理,没有残余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51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材制造技术基于分层制造原理,突破了传统零件成形和加工限制,能够直接制造传统加工技术无法实现的复杂三维结构。电化学沉积加工技术是一种以原子量级逐层堆叠方式来进行金属基零件制造的微增材制造技术,具有适用材料广,实施温度低(一般70℃以下),应用形式灵活,易于控性控形,不受尺寸限制等优点。相比于其他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增材制造、电子束增材制造和电弧增材制造等,不需要后续退火和均匀化热处理,没有残余应力,因此非常适合复杂微型金属结构的制造。但是目前的电化学沉积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掩膜沉积灵活性较差,加工过程中需要众多高精度掩膜,加工工艺复杂;无掩膜沉积加工精度低、加工定域性差、加工速度慢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液体约束的电化学沉积新方法,利用二氯甲烷密度大、不溶于水和电阻率高的特点,将电铸液约束在喷嘴下方的微小区域内(沉积区),从而避免了电铸液在基底表面铺展造成的杂散沉积,提升微结构沉积的定域性。并且,随着喷嘴运动轨迹的改变,沉积区域会始终受到二氯甲烷的约束,从而实现不同形状微结构的定域沉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液体约束电化学沉积方法,利用二氯甲烷高密度(1.325 g/cm~2)、微溶于水(25℃时的溶解度小于1%)、电绝缘性(电阻率为2.3×1010Ω·m)的优点,选择其作为约束液体。搭建了液体约束电化学沉积试验平台,完成对运动控制系统、在线观测系统和电化学沉积系统的设计开发。(2)建立液体约束电化学沉积方法的两相流仿真模型,对二氯甲烷约束下的电铸液流动形态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了对比,探究其流动特性,并研究了不同加工间隙对电铸液流动范围的影响。在流体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电场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加工间隙对阴极基底上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3)开展二氯甲烷约束电化学沉积试验研究,对比无液体约束和液体约束下沉积的微结构尺寸和轮廓,表明在二氯甲烷的约束下,显著提高了电沉积的加工定域性。探究了初始加工间隙、加工电流和喷嘴移动速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电流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在最优参数加工间隙100μm,电流0.0015 A,喷嘴往复运动速度300μm/s的条件下沉积出表面质量高、尺寸一致性好的线型微结构,显示出液体约束电化学沉积方法的灵活性和高定域性。
其他文献
随着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电力行业进行节能减排。传统的电力行业一般从电源侧进行碳减排,而忽略了负荷侧的碳减排潜力。为了充分挖掘电力系统负荷侧的碳减排潜力,亟需通过负荷侧的碳排放计量、碳排放责任分摊和低碳响应,实现源荷灵活互动碳减排。本文基于电力系统的负荷碳排放责任分摊机理,从低碳经济运行层面研究了含电动汽车的负荷聚合商参与区域电力系统的碳减排运行机理,实现了发电侧、负荷聚合商和电动汽车用
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制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铁基非晶合金带材软磁性能优异,技术优势明显,然而它长程无序的结构特点与物理机械性能却导致其在剪切加工成型中存在加工难题,其加工精度也直接影响非晶产品的综合性能。本文首次提出将超声辅助手段应用于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剪切加工,并对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实践调研中总结出铁基非晶合金带材的生产缺陷,并将缺陷的宏观表现归纳为带材剪切断面质量和刀具磨损两方面的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高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而被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动汽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和循环寿命受使用环境和条件影响较大,其在低温下充电难、安全性差已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瓶颈之一,因此探索锂离子电池如何保证工作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至关重要。本文以LR1865SK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锂离子电池一阶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选区熔化技术金属增材制造是最先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增材制造技术,具有高自由度,高效成型,灵活成型,短加工周期等优点。因其成形工艺特点使316L不锈钢增材制造件存在孔隙、裂纹和分层等致命成型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成型件的力学性能和结构性能。为有效控制316L不锈钢成型质量,保证成品效率,对316L增材制造件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激光超声作为无损检测工具检测并且表征制件的质量,逐步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几何尺寸测量是先进制造领域的一个关键应用技术,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几何尺寸测量相较于传统接触式或光学非接触式三坐标测量而言,其可在非接触、不破坏的情况下获取被测物体内外结构尺寸信息,因而基于工业CT的几何尺寸测量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CT尺寸测量过程较为复杂,导致一方面其测量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目前尚不存在明确
渗透率作为多孔介质的固有特性参数,常被用于表示多孔介质的渗流能力,是多孔介质重要的水利参数之一。对于多孔介质渗透率的计算,现有的方法包括流体力学数值法、孔隙网络模型法、格子玻尔兹曼法等。然而,这类方法在计算复杂多孔介质时存在计算难以收敛,计算代价大等局限性。深度学习是近年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点研究方法,其图像建模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考虑到多孔介质渗透率只与孔隙物理结构有关,并且多孔介质孔隙物
氧化锌避雷器因其优异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及冲击能量吸收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中,而牵引网中频繁过电压侵袭、高次谐波等复杂电磁环境极易导致避雷器异常老化,严重时发生热崩溃炸裂,这已成为影响列车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动车组避雷器阀片直流、工频、高频电气伏安特性和电导率-电场-温度依赖特性进行研究,并对阀片在不同工频及工频叠加谐波电压下进行电热联合加速老化实验。采用COM
IGBT模块是牵引变流器中的关键部件,目前高速动车组所用的IGBT模块电压、电流等级较高,在稳定导通状态与开关瞬态都会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使模块内部温度升高,IGBT模块在服役过程中长期遭受电热应力冲击会导致器件发生潜在的性能降低,最终导致疲劳失效。因此基于结温水平研究IGBT模块的服役寿命对动车组的运行维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IGBT模块受到的电热应力冲击随着动车组运行的实际工况线路不同而变化,我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城市中心负荷供电、风电、光伏并网等领域。然而柔性直流系统中的故障电流上升速度快,电力电子器件耐过流能力弱,线路故障易导致设备损坏甚至直流系统退出运行,这对柔直线路保护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基于动态状态估计的保护通过比较可用测量值和估计值之间的一致性判别故障,能快速可靠地判别区内、外故障,其在交流系统中已有实际应用。然而直流系统中没有稳定的基频,描述线路物理特性的动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需求逐渐趋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伴随着工业互联网以及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催生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供应模式,即大规模个性化。在知识带动经济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要想打造未来的成长空间,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寻求突破,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高效的实现大规模个性化。产品架构作为一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