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代特点和与之相联系的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角度往往伴随历史情景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虽然中国油画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写实主义是主流,但人们对“真”的追求和表现却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方向与内涵。本文尝试以对“写实主义”的分析切入20世纪轰轰烈烈的中国美术变革的描述,并从典型作品对“真”的显现角度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发展演进,在对百年来中国油画之所以呈现如此面貌的深层社会原因和历史选择依据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尽可能揭示美术变革进程中隐藏在艺术技法的个人化和多样化背后的潜在支配因素。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在学习西方,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历史情境下,人们自然采取“科学主义”的眼光判断中国社会进步方向的选择。而表现在美术中就是“科学”的写实主义,由于它切合了人们求“科学”之“真”的时代眼光,因而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体,只要是以“科学”再现的方式描绘,它就对立于传统文人画只重笔墨逸趣的弊端,就承担着启蒙并改造传统的责任。抗战时期,以写实的态度和手法对待现实生活,力图如实表现现实并带着自己的情感积极参与其中的新写实主义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成为战时美术主流。面向时代面向大众的创作态度上的“真”和直面现实的“真”,标示着中国美术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祖国建设,以一种高涨的“革命理想”透视一切,艺术创作的目的转变为追求“理想”之“真”,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创作活动和手法的改造,作品中的形象变为理想中的形象,在创造时代“典型”形象的追求中,一种“理想”的图式也被创造了出来。现实主义手法往往成为歌颂性的浪漫情感表现,以致文革美术完全脱离现实,成为一种空留下写实外表的模式化形式。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再次涌入国门,丰富和刺激着人们长久以来单一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念。伤痕美术和乡土风美术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真情实感,并在创作技法上回溯油画传统的写实语言技法,分别从内容到形式对一度流行的伪现实主义进行修正。这时中国美术中的“真”,又重新找回了直面生活的信念,而“星星美术”和“八五美术新潮”,则以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对形式与理性的追求,力图唤起人们对人的个性和美术本体的回归和思考,以反叛文革美术的模式化和无个性。整个80年代,人们开始以“个体自觉”之“真”来面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90年代后的中国美术,由于受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美术实践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极发展的格局。此时油画创作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以“平视生活”的视角,摆脱“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功利性,解构“艺术高于生活”的精英性。美术以一种直面平庸的态度之“真”来描述凡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