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一种强大的促炎症因子,在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有效抑制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本实验旨在探究IL-17在胃癌组织中的来源、分布、功能及其预后意义,并阐述其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112例胃癌病人,运用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来观察T细胞亚型、B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与IL-17共表达的情况,以鉴定IL-17的细胞来源;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微血管密度、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浸润情况。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析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各项指标差异,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方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检验,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后退似然比分析方法。结果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大部分的IL-17来源于肥大细胞(MCT+),而CD3+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分别仅占12.4%和8.4%(平均值)。肿瘤组织内肥大细胞来源的IL-17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中性粒细胞、调节性T细胞之间存在弱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普遍表达白介素-17受体(IL-17R),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几乎没有表达IL-17R。K-M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过多浸润的MCT+细胞、IL-17+细胞以及MCT+/IL-17+细胞提示预后不良,有显著意义。Cox多因素分析表明,与肿瘤TNM分期类似,肿瘤内过多浸润的MCT+细胞有独立预后意义。结论肥大细胞是胃癌组织中IL-17的主要细胞来源,IL-17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IL-17R,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导致肿瘤进展。胃癌组织内分泌IL-17的肥大细胞亚群可视为一个潜在的预后指标,并且有望成为下一个胃癌治疗的生物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