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1978)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中山公园和长风公园两个具有特定时期代表性的公园。由于学科发展和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公园植物造景研究并未引起重视,而目前所出现的关于植物造景的研究大多缺乏与历史的结合,这一研究也成为园林发展史上的空缺。研究以档案为主要资料,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以不同时代的公园为主体,植物造景为主线,回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公园的变迁,再现当时公园植物景观,为揭示其植物造景水平,探寻老公园的保护和利用之路以及对上海园林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结论为:①上海公园(1949-1978)融合了中西方造园风格,以植物为景观核心,融合了多种造园模式和特点,丰富了上海公园植物种类和景观。②1949-1978年30年的时间里,上海公园经历了恢复期、建设期、调整期、损坏期四个阶段,这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体制对园林的制约作用。③上海公园的植物造景(1949-1978)强调了植物景观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主要体现在对植物材料的运用,如速生树种和苗圃苗的使用、花卉植物的点睛之笔以及对植物生长空间的预留等。而现代园林对景观速成的追求以及对大树、花卉的盲目使用等缺乏科学的造景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④上海园林以植物为主要造景元素,通过不同植物和方式的搭配来塑造园林景观,而目前造园上所采用的一些高科技的手法既缺少景观的延续性又不经济,没有实际的意义。论文的意义在于:本论文以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4978)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学术的研究提供基础;明晰了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4978)的特征及水平以及特定的发展规律,对完善园林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探索构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造景研究的理论和框架,对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论文的主要创新点:①植物造景与历史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研究,剖析了公园的发展,探讨了30年中公园植物景观对今天的影响和意义;②以档案史料为研究基础,还原了上海公园(1949-1978)风貌;③通过深入的调查与比较,较深入准确地分析了当时上海公园植物造景和园林发展水平。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本文对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1978)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应该进一步研究,如:①对上海公园研究的案例较少,对于说明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1978)整体状况缺乏量的分析;②未能了对国内同时期的其他公园植物造景进行研究,缺乏比较性。这两点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深化对上海公园植物造景(1949-1978)水平和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