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结核分枝杆菌RNA恒温扩增检测(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testing,SAT)技术是一项将RNA的恒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的实时检测相结合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其以16SrRNA序列内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特异性核酸片段为扩增靶标,在恒温条件下,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对扩增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可以进行菌种鉴定。本研究拟采用SAT、罗氏固体培养法、萋尼氏抗酸染色涂片法,对抗结核治疗之前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平行检测,比较分析SAT技术相较于传统细菌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16SrRNA又被普遍认为是活菌的分子标志物,因此,以16SrRNA为扩增靶标的SAT技术又可作为一项快速实验室活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结核病治疗领域。通过SAT、罗氏固体培养法、萋尼氏抗酸染色涂片法,对抗结核治疗之后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平行检测,比较分析SAT技术相较于传统罗氏固体培养法在活菌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评估SAT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在肺结核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临床确诊的住院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并依据相应的临床诊断给予标准的抗痨治疗。抗痨方案内包含的药物有利福平(R)、异烟肼(H)、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链霉素(S),其中初治方案:2H3R3Z3E3/4H3R3,复治方案:2H3R3Z3E3S3/1H3R3Z3E3/5H3R3E3。每隔1~4周,对患者的整体治疗进展追踪评估一次,记录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依从性变化,直到全部治疗结束。 2、采用SAT方法、罗氏固体培养法、萋尼氏抗酸染色涂片法对临床确诊肺结核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痰标本进行平行检测。追踪临床确诊肺结核组内,治疗之前初始痰菌SAT检测(+)患者在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之后的痰标本,采用SAT方法、罗氏固体培养法、萋尼氏抗酸染色涂片法对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之后的痰标本进行平行检测。统计实验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别计算出SAT技术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3、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追踪临床确诊肺结核组内,治疗之前初始痰菌SAT(+)患者在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之后的痰标本,剔除临床资料记录不全、死亡、转诊、流失病例以及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后的无痰病例,将余下的病例纳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并按治疗后痰菌SAT检测结果分为SAT(+)组、SAT(-)组,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相关的社会人口和临床各特征因素对SAT检测结果延迟转阴的影响。 4、治疗结局追踪调查:采集患者在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资料,如: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X线示病灶吸收情况,追踪随访治疗结局以及疗程结束后的复发情况,随访时间为18个月,观察治疗后SAT检测结果与患者治疗后相应的病灶吸收情况以及随后的治疗结局及复发情况之间的相符性。 结果: 1、临床确诊的161例住院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男105例,女56例,年龄(44.7±21.8)岁,其中151例为初治肺结核患者,10例为复治肺结核患者。其他肺部疾病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9.8±18.5)岁,其中5例NTM肺病,1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8例支气管肺炎,6例支气管扩张,1例肺癌。研究时限内可获得其抗痨强化期结束后痰标本的患者共有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48.4±19.6)岁。 2、治疗前后,SAT技术相对于罗氏培养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是94.5%(69/73)、78.6%(99/126)和100%(11/11)、64.2%(43/67)。治疗前后,二者的符合率和Kappa分别是84.4%(168/199)、69.2%(54/78)和0.69、0.34。161份临床确诊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SAT、罗氏培养法和涂片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9.0%(95/161)、42.2%(68/161)和34.2%(55/161),SAT法显著高于其它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P<0.05)。治疗前后,SAT相对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是59.0%(95/161)、97.4%和100%(35/35)、100%(43/43)。 3、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分析:年龄>45岁(OR=11.1,P<0.001,95%CI(3.9~32.1)),涂片数量级(4+/3+)(OR=4.4,P=0.003,95%CI(1.7~11.7)),是复治病例(OR=3.9,P=0.035,95%CI(1.1~13.8)),合并糖尿病(OR=24.8,P=0.003,95%CI(3.0~202.3)),肺结核+肺外结核(OR=7.3,P<0.001,95%CI(2.5~21.7)),身体指数(BMI)<18 Kg/m2(OR=7.5,P<0.001,95%CI(2.6~21.1)),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OR=2.5,P<0.001,95%CI(7.5~82.1)),血浆白蛋白水平<34 g/L(OR=58,P<0.001,95%CI(14.5~236)),淋巴细胞绝对值<0.8×109 cells/L(OR=5.2,P=0.003,95%CI(1.7~15.4)),有饮酒史(OR=4.1,P=0.011,95%CI(1.4~12.3)),均与抗痨强化期SAT检测16SrRNA结果延迟转阴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病例追踪:治疗后痰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的SAT检测结果延迟转阴与治疗后相应的X线示病灶吸收不明显之间的符合率为85.7%(30/35),与随后发生不良治疗结局事件之间符合率为100%(35/35)。 结论: 1、SA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传统的涂片和培养法高,且操作简便,对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结果报告迅速,有助于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2、SA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相较于罗氏固体培养,对抗痨强化期结束后痰标本中活菌的检测灵敏度高,有助于肺结核治疗的疗效监测; 3、治疗前患者的年龄、涂片数量级、复治、合并糖尿病、合并肺外结核、身体指数≦18kg/m2、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34g/L、淋巴细胞绝对值<0.8×109cells/L、有饮酒史是影响抗痨强化期治疗结束后痰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的SAT检测结果阴转率的独立高危险因素; 4、治疗后结核分枝杆菌16SrRNA的SAT结果与影像示病灶吸收情况及治疗结局的符合率高,其检测结果可作为早期评估预后的一项重要实验室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