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及物构式与施事,受事及接受者密切相关,其句法形式可以表现为名词1+动词+名词2+名词3。然而,双及物构式作为一个完型对其组成部分不仅起到限制作用,同时还受其影响。典型的英语双及物构式应该具有以下属性:(1)施事应该为自愿的,有生命的,并且在转移发生之前直接拥有受事。(2)受事则趋向于非生命的,三维的,可转移的实体;(3)接受者应为自愿的,有生命的并且在转移发生之后渐渐拥有受事。基于构式语法,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应为构式义与动词义的整合,典型双及物构式的语义为自愿地给予或转移。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动词意义是决定双及物表达式的核心并且将双及物动词分为三类:显性给予义动词,隐性给予义动词及无给予义动词。为了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情况,本文提出了三个主要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进入双及物构式的三组双及物动词的接受程度是否相同?(2)在表示“给予”义时,中国英语学习者趋向于用双及物构式还是介词与格构式,其原因是什么?(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是否跟他们的语言水平有关?基于以上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两项涉及三组双及物动词的任务。其中一项为语法判断目的在于看中国学生对三组双及物动词的习得情况,另一项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学生对双及物构式及介词与格构式的使用情况的任务则是由15个单项选择组成。受试则是由三组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组成。代表初级组的第一组参与者是由贵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的30名学生组成。代表中级组及高级组的二,三组学生分别由来自贵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30名大三学生及30名研究生组成。除了判断及选择外,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写下其判断及选择的理由,这为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所得的原始数据经SPSS软件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受试的三类动词语义成员的平均值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此外,统计结果表明对中国学生而言,无给予性动词最难,隐性给予类动词最容易,难度从隐性、显性到无给予性逐渐上升。(2)中国学生对使用双及物构式还是介词与格构式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与双及物构式相比,中国学生更喜欢用介词与格构式去表达“给予”义。(3)受试对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情况是受其语言水平影响的。高水平的受试在拥有“无给予义动词”的双及物构式上的习得情况要高于中、低水平的受试。高、中水平受试之间,高、低受试之间平均值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中、低水平的受试在平均值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借助于构式语法,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们英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为X致使Y接受到Z,及任何拥有双及物构式的表达式意义都是双及物构式义与其组成部分的整合,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上对语法术语的强调,如主语。谓语,直接宾语及间接宾语。第二,认识到构式意义的存在,对学习者而言可以避免一些错误观点如:表达式的句法及语义仅是由主要动词及其他组成部分而决定的。最后,了解英语双及物构式与介词与格构式之间的转换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两种构式并且避免过分的概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