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The spasticity of cerebral apoplexy,SCA)治疗效果,为临床上使用该疗法治疗SCA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随机分为常规针刺腧穴结合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和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每组各30例,均予以神经内科一般常规对症处理。1.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1.1选穴: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肢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曲泽、大陵;下肢选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曲泉、太溪。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2针具:选用江苏省苏州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1寸(0.3mm×25mm),1.5寸(0.3mm×40mm),2寸(0.3mm×50mm),2.5寸(0.3mm×65mm),3寸(0.3mm×75mm)等。1.3康复训练:以患者抗痉挛体位、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全身各个关节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或主动活动;对肢体各部位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站坐平衡、起立行走训练,下肢负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等。康复训练采取相对固定的“一康复师一患者”方式进行,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全程操作完成。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左右,每周6次休息1天,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2.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2.1拮抗肌运动点选取:用江苏省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SY-708A外周神经电刺激仪,对患者肢体处于痉挛状态的肌肉进行运动点精确定位。操作方法:先选择体表模式探测拮抗肌运动点,再换用神经丛刺激针予以准确定位,标记明确并记录深度值,根据所记录的深度值进行电针治疗。2.2电针治疗仪:电针治疗仪选用江苏省常州市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英迪KWD-808-I型电针治疗仪。常规针刺已精确定位的拮抗肌运动点,连接到电极,打开电源,由弱到强调整,电流控制在0.5~0.10m A范围内,输出频率控制在2~5Hz范围内,以针体和受刺激拮抗肌出现细微颤动为宜。治疗强度以电刺激患者上肢拮抗肌运动点能引出腕背伸、手指伸展动作为宜,电刺激下肢拮抗肌运动点能引出屈膝、踝背伸动作为宜,并以患者可耐受且无痛苦感为度。每天治疗1次,每次20min左右,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2.3康复训练内容、方法、疗程均同对照组。将6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予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附录1)、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附录2)、综合痉挛量表(CSS)(附录3)进行评分。通过评分结果评定临床有效率,观察两组对SCA的缓解以及ADL的改善情况,进而对照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治疗后两组组间分别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法与常规针刺腧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均可以缓解SCA,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2.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在治疗SCA,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痉挛程度、ADL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腧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