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众多浅水湖泊遭受严重的富营养化。除了外源污染入湖输入大量营养,很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湖泊内源释放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沉积物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其机理,以及防治对策,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工作中急需回答的关键问题,也是湖泊治理中的一个重大国家需求。这方面虽然前人已有研究,但是深入阐释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释放及其与蓝藻水华间的相关性的论文尚鲜见于文献。本论文以我国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滇池为研究区域,从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换过程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磷的赋存形态、泥水界面交换规律,以及蓝藻水华与内源磷的相互作用。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全湖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磷的变化与水华暴发的关系。获取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信息是非常有前景的,这对湖泊营养状况的长期预测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水华大规模暴发前后)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能够有效地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潜力进行评估,了解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及与水华分布的内在联系。对滇池全湖的研究表明:在滇池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与水体营养盐的分布及水华分布密切相关;水体中有较高的营养盐,则沉积物中有更多的潜在可利用态磷(BD-P和NH4Cl-P)和更少的惰性态磷(HCl-P和Residual-P)。水华期间全湖四十个采样点的BD-P明显降低,因此BD-P很发生了释放从而为藻提供营养。而在此期间NaOH-P则成为磷的“汇”而非“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释放出的BD-P部分转换成NaOH-P,并且大规模水华期间死亡和衰败的藻类沉积于沉积物表面,改变了沉积物的生物化学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化学环境的改变促进了BD磷的释放。2、滇池两个严重富营养化湖湾中磷形态对比研究。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马村湾和海埂湾的沉积物。两个湖湾一直是滇池蓝藻水华的重灾区。自从2000年马村湾就成为了“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的实验区的一部分后,采取通过各种控藻措施马村湾的的蓝藻水华规模与频度与海埂湾相比被有效地控制。通过这两个湖湾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探讨水华与沉积物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