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叙事中的“重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经典神话传说、民间童话到现代、后现代叙事作品,各种形式的重复叙事层出不穷,这些重复形式并非作为一组机械的排列而存在,而是一系列可以取得特殊效果的特殊形式。西方关于重复的思想源远流长,近现代许多学者关注“重复”并从哲学、精神分析学、叙事学、文化研究等各个角度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人们对重复的形式和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早已远远超越了机械模仿的本意。本文所要全力探讨的是小说叙事中的各种重复形式。  对叙事理论中“重复”这一概念的明确界定是本文的基石。“重复叙事”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首先明确提出的,他的分析基本上局限于同一文本内部的事件重复,把一系列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作为“重复”的本质特征。而当代美国解构主义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则把小说中的“重复”从一般的事件重复扩展到微观上的言语成分的重复和宏观上的不同文本之间的重复,乃至文本与外在于它的事物之间的重复。此外,米勒认为,存在两种迥异的重复形式:一种是“柏拉图式”重复,认为仅仅那些与自身相像的事物之间才有差异,要求我们在预先设定的相似或同一的基础上思考差异,是传统的重复观;另一种是“尼采式”重复,认为只有存在差异,事物才彼此相像,要求将相似乃至同一看作本质差异的产物,即认为不存在柏拉图所说的范式或原型,应该把世界本身作为幻影来呈现。他对此作了深入的阐释,并提出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两种形式的重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缠绕成一体。本文所论及的小说叙事中的“重复”采用米勒的概念。  在明确了“重复叙事”的概念之后,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对“重复叙事”的艺术功能及审美效果的阐述。首先,重复手法赋予小说语言音乐般的节奏感,从而在叙述艺术中发挥着更广泛、更奇异的审美作用。通过对语句频率、场景频率和故事频率的分析,说明“重复叙事”所造就的语言节奏的审美效果。其次,从整个文学史的宏观角度来看,“重复叙事”与文学“原型”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文学原型,本就是指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果排除文本之间“重复叙事”中每个情况的特殊点,保留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抽象的意念的构造,那就是原型,动态的“重复叙事”正是建构相对静态的文学原型的动力。最后,米勒提供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批评方式,从理论上阐释了“重复”的解构功能。他首先从“异质性”这一概念入手,认为“重复”形式中包含了盲点和差异,从而使文本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进而对文本中稳定的秩序、封闭的系统和终极的意义进行消解。重复的两种形式在逻辑上显得自相矛盾,而这,恰恰是解构主义批评样式的操作原则。  接下来,本文试图探讨产生“重复叙事”的根源,将从神话、民间童话入手,从三个角度对此进行阐述。首先,“重复叙事”具有游戏精神。对儿童而言,重复叙事是语言的游戏,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新一轮游戏的开始,他们在“重复叙事”这一狂欢的平台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并实践自己的行为和知觉。而游戏精神也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现代、后现代叙事作品中包含着明显的游戏精神。其次,人类早期的时间观念和“重复”有着天然的联系。古代先民通过生活的具象——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尤其是不断反复举行的宗教节日和祭祀日来感知时间,因而这一形式象征着新一轮神圣仪式的开始,象征着永恒。“重复叙事”传达出人类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和对“永恒”的信仰,因而这一形式具有特有的时间感。最后,弗洛伊德把重复看作是人的本能,他认为存在一条作用超出了唯乐原则的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重复叙事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形式使这一隐秘的本能得到实现。
其他文献
期刊
以转基因大豆(RRS品系)为材料,采用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转基因大豆中的内源性基因Lectin和外源基因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及CP4-EPSPS进行定性检测,旨在建立一种
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1897年到1910间的中国晚清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  晚清谴责小说在光绪庚子(1900)后特别兴盛,主要原因是自明朝末年到嘉庆一朝以来,中国社会
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学者,虽然他生活在考据之风盛行的乾嘉时代,但他却自认性情不与考据相合,在校雠著录与编纂方志的实践中,他不断进行理论思考,最终形成了他丰富
目的观察人用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反应。方法对810名观察对象采用0、3、7、14、28d共接种5针的程序进行暴露后免疫,观察接种疫苗30min内的即时反应,及24h、72h、15d和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线组织——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隐蔽身份,收集有关日本关
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富成就的作家之一,其1978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大体上可以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本文借助新批评的手法,从微观入手分析了史铁生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主题
她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教师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喜欢读书学习。读中学时,就特别喜欢拍照,但条件所限没能拥有自己的相机。工作以后,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从此,手中相
“文学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或者一门学科,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作为一门解释学的分支学科,“文学解释学”除了具有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含义之外,还具有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特征
时下,数码相机大普及,照片的易拍性使报纸新闻照片供应量大大提高——随身携带香烟盒大小的相机,一旦发现新闻,轻轻地按动快门,几分钟内就能将照片传到报纸编辑部,成为报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