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系统回顾了有关寻常性痤疮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导师多年研究,初步探讨了痤疮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病因病机相对复杂,涉及到多个脏腑,并与情志、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肺胃热盛致病最为常见。就痤疮的治疗来讲,单一的药物或针灸治疗很难达到快速而又持久的疗效,而实践表明针药结合能明显提高效率和总有效率,并能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将肺胃热盛型痤疮作为研究切入点,以清肺泄热、通腑利湿的消痤玉容方为代表方剂,结合针刺使用,力图从实验的角度进一步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的优越性及针药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痤疮疗效的优越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方法采用金黄地鼠侧背部皮脂腺斑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将32只金黄地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四组,每组8只。实验开始前,用电动剃须刀剃尽各组地鼠背部毛,暴露其背部双侧皮脂腺斑。后用乙醚将其麻醉,于强光照射下,用数码卡尺测量左右斑块的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实验开始后,每日观察各组金黄地鼠的饮食、饮水、大小便、精神状况及活动度,每7天测量一次体重。中药组以中药水煎剂每天灌胃1次,连续28天,生药量以人中等剂量为标准,折合成动物剂量,即9.583g/kg体重;针刺组针刺所选腧穴,每天1次,采用平补平泄手法,连续28天;针药组以中药水煎剂每天灌胃一次,每天针刺所选腧穴一次,剂量手法同上所述,连续28天;模型组实验过程只观测其皮脂腺斑,不做任何治疗,连续28天。于实验第30天采集标本,取材前禁食、自由饮水24h。腹腔注射麻醉各组地鼠,测量左右斑块的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并在每只地鼠背部双侧皮脂斑处取皮肤,放入装有10%甲醛固定液的小瓶中固定,送检,观察皮脂腺斑的组织学改变。采用眼球取血法,取血3ml,分离血清,检测睾酮(T)、雌二醇(E2)水平。结果(1)皮脂腺斑大小各治疗组皮脂腺斑大小均较模型组缩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针药组、针刺组皮脂腺斑较中药组缩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脂腺斑显微结构各治疗组皮脂腺厚度较模型组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针药组又较针刺、中药组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治疗组皮脂腺松散程度较模型组松散,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针药组又较针刺、中药组更为松散,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治疗组皮脂腺分布较模型组薄,排列稍松散,腺叶变小且数目较少,液化小囊较模型组多。其中针药组皮脂腺厚度明显变薄,排列松散度最大,腺叶散在分布,仅见个别腺叶重叠,液化囊形成数目多,并有较大的囊形成。(3)血清睾酮水平各治疗组地鼠血清睾酮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针药组睾酮水平又较针刺、中药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4)血清雌二醇水平针药组地鼠血清雌激素水平较模型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针刺组、中药组雌二醇水平虽较模型组升高,但与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针药结合疗法,在促进皮脂腺斑萎缩、松散、变薄方面优于单纯针刺、中药疗法,较以上两种疗法更能显著抑制皮脂腺斑增生及皮脂腺分泌。(2)针药结合疗法较单纯针刺、中药疗法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并能提高雌二醇水平。(3)推测针药结合疗法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从而减轻皮脂腺增生状况来实现治疗痤疮的目的的。(4)单纯针刺、中药两种疗法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但均差于针药结合,提示针刺、中药具有协同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