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由此可见,竹资源成为四川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的资源,是四川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好路子。宜宾市竹资源富集、竹景观秀美、竹文化底蕴深厚,竹产业作为宜宾重点发展的“竹、茶、牛、猪、蚕”五大绿色富民强市产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由此可见,竹资源成为四川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的资源,是四川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好路子。宜宾市竹资源富集、竹景观秀美、竹文化底蕴深厚,竹产业作为宜宾重点发展的“竹、茶、牛、猪、蚕”五大绿色富民强市产业之一,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建设竹林风景线是宜宾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尝试将竹林风景线作为宜宾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能够助推宜宾建设美丽乡村,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竹林风景线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总结出宜宾市竹资源和竹林风景线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宜宾市竹林风景线建设目前存在的竹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竹旅游开发不足,竹文化挖掘不深、旅游要素配套不完善制约了竹生态旅游产业升级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宜宾市竹林风景线建设在重要景观节点增加竹元素的植入、加强竹景观示范带建设、促进竹加工产业建设和竹文化融合发展、开展全域乡村竹景观建设的四条建设策略和增加竹景观的数量、在入口、沿线道路、建筑周边等丰富竹景观的表现形式、增强竹景观的参与性的三条建设方法。其次,还对竹林风景线建设中竹景观的建设方式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了包括孤植、列植在内的十四种表现方式。最后,结合宜长兴百里翠竹风景线示范带的规划设计进行实践验证,为宜宾市竹林风景线的建设贡献一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可以借鉴的实际项目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石质文物是风景园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与室内石质文物相比,露天石质文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面临生物风化问题严重。论文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查询、室内分析等方法,对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石刻摩崖造像——乐山大佛佛体表面维管植物种类、生活史特征、果实类型、地理区系成分进行统计,系统调查佛体表面植被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研究乐山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各类景观空间的建设让城市形象气质、生态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当前绿道规划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在绿道空间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规划建设过程中忽略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而空间句法以人的行为感知为本,可以量化分析绿道景观空间,探究空间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选择空间句法理论对成都市锦城绿道景观空间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在考察相关绿道之后,利用空间句法理论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都市出现了盲目扩张、同质化扩张的问题,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而成都绿地规划中的郊野公园,通过在城市扩张中形成绿化阻隔,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盲目扩张的问题。多年来,成都建设的郊野公园,不仅成为了市民喜爱的游憩场所,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青龙湖公园、幸福梅林以及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四个郊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公园进行了植物普查、40个样
近年来,随着地铁的飞速扩张,成都逐渐迈入建设地铁公共空间为核心的“TOD时代”,其特色空间的营造成为重心。为凸显TOD导向下不同站域空间的地标特色和解决站城规划分离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促进地铁扩张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展开了“一站一景”宗旨下的外部空间研究,探索站域地标符号对空间优化设计的实践意义。论文以选点研究为前提,采用综合文献分析法对成都市地铁运营情况、线路空间设计模式等进行讨论选出7号
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践行城市更新与公园城市的新发展理念,注重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打造,城市桥下线性空间作为新时代城市高速发展的派生空间,逐渐显现其在展现城市品质形象与提升居民城市生活体验方面的价值,但它在桥下空间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的关注,现状问题与提升潜力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使桥下线性空间融入城市生活并成为优质的公共空间是我们需要讨论探究的课题。就目前来看,城市桥下线性空间以满足交通功能与景观功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被逐渐割裂,人群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人们迫切需要能够缓解精神压力、提升体力活动水平的户外空间和场所。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可达性最高的公共空间,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对人群身心健康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其恢复性环境设计的科学依据。同时,眼动仪等视觉感知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提供了更为客观、更加深入的评价工具,为
绿道作为线性开敞空间,是开展线性体力活动的重要载体。人群通过线性体力活动进行健康主动式干预,绿道通过承载线性体力活动提供健康支持性功能,由此搭建线性体力活动与绿道环境的桥梁。但现有绿道设计重视生态及美学价值、忽略具人文关怀的健身支持功能,因此,挖掘线性体力活动需求并完善其在空间中的供给现状,创造供需适应的户外健身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线性体力活动”为落脚点,展开对线性体力活动人群
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发展的缩影,诉说着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及生产中,创造并传承的民族文化。其中,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阐释着社会生活与文化、人类精神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然而,如今人们对文化符号内涵的忽视,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景观应用中的表象化设计,令景观逐渐丢失了各族文化特色的传承。本文分为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文化
现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丰富,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公园的功能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亲近自然、满足社会性交流和集散活动的单一功能需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等多种复合型的功能需求。近年来大多数城市公园的构建都仅注重于追求丰富的植物元素、空间形态和景观构筑物,仅考虑到空间视觉感受,较少地考虑到不同景观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
地铁网络似遍布城市各处的大动脉,为市民提供了缓堵便捷的出行条件,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但是,城市发展在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忽略了地铁站口空间的通行、停驻、娱乐等方面的犯罪预防需求,空间安全系数较低,出行品质较差。因此,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角度出发,利用景观提高地铁站口使用者的安全感,增强地铁站口空间安全性,有利于促进地铁向更高品质发展。首先,通过对成都市已建成地铁所在行政区的基础规划资料、地理信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