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会话中,“的”字常出现在非偏正结构中,例如“今天怪冷的”、“我在鞍山买的电视”。关于这类非偏正结构中“的”字的性质与功能,学者们提出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些学者认为这类“的”是饰词化或名词化的标记,如朱德熙(1978、1983)、袁毓林(2003)等;有些学者将这类“的”字视作时体助词,如马学良、史有为(1982)、宋玉柱(1981)、王光全(2003)、冯雪冬(2012)等;有些学者认为非偏正结构中句末“的”是一种语气词,如言一兵(1965)、赵元任(1968)。针对现有的关于非偏正结构中“的”字的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出现在非偏正结构中的“的”字的类别及其分类;2.非偏正结构中制约“的”字隐现的规律及原因;3.留学生在使用非偏正结构中“的”字时存在的偏误考察及偏误分析;4.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易于操作、教学效果较高的偏正结构“的”字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本文认为“的”字出现在非偏正结构中主要有两种情况,根据“的”在两种情况下不同的语用功能和语义可以将其分成“的?”和“的?”两大类。笔者认为“的?”和“的?”都有凸显、强调句子中某成分的作用,但在具体使用和隐现条件上又存在不同。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影响非偏正结构中“的”隐现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态;2.语用功能;3.语义范畴;4.“是……的”结构。本文着重点在从时态、语用功能、“是……的”结构几个角度,探讨了制约“的”字在非偏正结构中的隐现规律。基于隐现规律的基础,考察了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在使用非偏正结构“的”时出现的偏误,并且进一步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与分析。最后对本校印尼留学生学习非偏正结构中“的”字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与前文的隐现研究、偏误分析,针对非偏正结构中“的”字的对外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