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丑”是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现象,它的出现,引发了学界对美丑问题的重新思考,特别是对美的优势地位的质疑,开启了“丑学”研究的闸门。近三十年来,丑学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研究成果的总结过程中却存在一个问题:批评家对“审丑”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论文将从“审丑”的历史渊源及当代凸显、当代“审丑”批评的话域、三种价值评价及其理论价值与反思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当代批评家的审丑观。论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审丑”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凸显。从词源学上讲,丑和恶互训,与怪、异、惧、怖等字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存在意义上的交叉和重合。丑并不是我国古代的文学活动所重点关注的对象,直到清代,丑才于刘熙载的《艺概》中第一次被作为文学批评的术语提出。随着当代文学写丑的现象愈来愈突出,“审丑”逐渐走向前台,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审丑”观念也由遮蔽丑的“化丑为美”说转为承认丑独立性的“以丑为美”说。论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当代“审丑”批评的话域。批评家从“审丑”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出发,分析了“审丑”的内在情感构成;从认知发展视角出发分析了“审丑”和人类认知发展的关系;从小说语言、叙事视角出发认为“审丑”写作构成了对传统叙事和修辞的颠覆。另外,“情感的零度”也被批评家作为“审丑”的区别性特征予以重点强调。论文第三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当代“审丑”批评的三种价值评价。批评家对“审丑”做出的价值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肯定审丑,认为审丑别具一格,有独特的美学魅力,如南帆、孙绍振等;二是否定审丑,认为审丑是黑暗的帮凶、会导致道德的论丧;如李建军、谢有顺等;三是兼顾两方面,既肯定审丑对传统文学的反叛意义,也指出它对道德底线和写作逻辑的冒犯,如洪治刚、孙郁等。最后的第四部分从理论价值与反思两方面对当代“审丑”批评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审丑”批评为证明“丑学”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是“丑学”研究兴起的契机;影响了作家“审丑”写作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激发了读者对人性否定性一面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但在审丑概念的界定以及审丑评价标准的提出方面,符方讨论则略显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