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yclin D1、p16的异常是乳腺癌细胞周期调控中最常见的异常,观察两者在乳腺增生性病变和原位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近期研究工作的热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所研究的乳头状瘤病即属于乳腺的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轻度乳头状瘤病为一般性增生,重度乳头状瘤病为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导管基底膜内,为一种非浸润性原位癌。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p16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 方法:本课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导管内癌、40例重度乳头状瘤病、40例轻度乳头状瘤病中Cyclin D1蛋白、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yclin D1 mRNA在40例导管内癌、40例重度乳头状瘤病、40例轻度乳头状瘤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对三组中p16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情况。 结果: 1 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 Cyclin D1蛋白在导管内癌组、重度乳头状瘤病组、轻度乳头状 一 瘤病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o、50.00、27.5o,三组间有显著 性差异(X48.929,P=0.0 2)。导管内癌组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808,P=0·369。重度乳头状瘤病组与轻 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266,poo.039)。 2 pl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情况 pl6基因蛋白在导管内癌组、重度乳头状瘤病组、轻度乳头状瘤 病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o、52.50、80.0%,三组间有显著性 差异(x叫3.7O8,A0.001)。导管内癌组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进行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叫.257,P=0.262)。重度乳头状瘤病组与轻 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765,P=0.009)。 3 pl6基因蛋白、Cyclin DI蛋白勺表达强度在三组间勺 t匕较 P16基因蛋白表达强度在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叫.411; P<0刀5)。Cyclin DI蛋白表达强度在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14*SO,P<0*5)。 4 Cyclin DI和 pl6 表达的才关性 Spearman等却关分析 Cyclin DI、pl6呈负才关,导管内癌组 卜O.544,卜o.O0o,重度乳头状瘤病组F1459,卜0.0O3,轻度乳头 状瘤病组卜0.353,P=0*07。 5 Cyclin DI mRN的表达情况 Cyclin DIW在导管内癌组、重度乳头状瘤病组、轻度乳头 2 一 状瘤病组中表达,三组阳性率分别为62.5O、55.0O、22.5%,三组 间有显著性差异(x—14.531,P之刀m)。导管内癌组与重度乳头状 瘤病组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uo.464,P=0.496)。重度乳头状 瘤病组与轻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1.90, P=0刀03)。 6 Cyclin DI mRNA和蛋白在三组间表达情况的比较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检测 CyClin DI的表达情况, 两种实验方法检验结果呈正相关关系,三组r值分别为 0.527,0.704, 0.74,P值均为几000,两法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值分别为0.000, O.167,0.25O,P> 0刀5。 7 pl6基因甲基化结果 24例导管内癌中,4仔IJ在 Hap 11位点、4书IJ在 Sma位点、2例 在 Sac 11位点发生甲基化,共 10例H.70),19例重度乳头状瘤病 中,3例在 Hap 11位点、l例在 Sma位点、3例在 Sac 11位点友生 甲基化,共 7例(36.8%),门例轻度乳头状瘤病中,三个位点均未 发生甲基化。 结论: ICyClin DI InRN和蛋白的过表达或 pl6蛋白的失表达在重度 乳头状瘤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重度乳头状瘤病演进为导管内 癌的过程中需要多个基困功能的改变发挥作用,Cyclin DI和 pl6的 3 一 异常可能起协同作用。 2 Cyclin DI蛋白、P16蛋白、Cyclin DI InKNA阳性表达率在重 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中接近,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重 度乳头状瘤病作为癌前病变,在生物学行为上接近导管内癌,应给 予高度重视。 3 nl6基因的甲基化是…6失活的机制之一,并参与乳腺肿瘤的 发生发展。PI6基因的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中是一早期事件,在重 度乳头状瘤病这一癌前病变的形成中就已起重要作用。 4本文结果为 Cyclin DI、P16在调节细胞周期活动中构成反馈调 节通路的推论提供了依据,乳腺乳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