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西地处大别山区,淮河流域,是处于国家统治“核心”的边缘地区,即江淮之西,两湖之东,是国家统治中心力量辐射的交界薄弱地带。其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都较为缓慢,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困苦。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皖西也开始其自我变革的历程,人口不断增长,山区不断开发。而在这种变革中,皖西并没有取得社会的稳定,反而呈现出长期动乱的社会图景。动乱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也影响着皖西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动乱为切入点,首先分析皖西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了解动乱的自然及社会背景。其次我们对动乱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动乱及动乱者。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的脆弱是动乱频发的直接诱因。而针对动乱,从政府到社会各阶层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试图控制和消弭动乱,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起到最初预想的结果,而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却可能有意或无意的加重动乱的程度。尤其是政府、地方及社会不能很好地面对及协调整个社会环境的变迁,不能对区域社会实施有效的管控,最终的结果就是动乱的长期存在。动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影响社会的变迁,同时也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战乱的原因的同时,希望藉此来考察明清时期皖西社会的全貌。从动乱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来看,动乱的长期存在是地方社会中各种阶层、势力恶性互动的结果,动乱是地方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反方向影响地方社会的变迁。从明到清,皖西社会也因为战乱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一个表现就是地方势力的上升。但是地方势力的上升却并不意味着动乱的结束,反而为动乱添加了新的变数。在这里,我们将“动乱”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梳理动乱及其原因,考察地方社会各个系统与动乱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理解动乱及区域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