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媵器是古人为嫁女而作的青铜礼器。“媵”在文献典籍中的意义是“相送”。它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多种异体字写法,其中以“朕”“媵”“塍”的出现频率最高,这可能说明当时嫁女时流行陪嫁宝物或土地。“媵”字在铭文中可用作表示目的的动词,也可用作表示用途的形容词。媵器的发展与衰落伴随着媵婚制的兴盛和衰落。媵婚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巩固嫡妻地位,增强血缘集团的后备力量;二是为了扩大政治联盟范围;三是为了维护家庭团结与稳定。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由于宗法制的崩溃以及国际形势的制约,媵婚制逐渐消亡,媵器也随之减少直至消失。媵器根据铭文中有无“媵”字可分为狭义的媵器和广义的媵器。判断广义的媵器的性质可根据作器者与被媵者关系、铭文体例、已知作器者与被媵者的国与姓、出土情况和伴出器以及一器媵二女规律等多种方法。媵器的作器者身份主要有父为女、母为女、父母共同为女、兄为妹、弟为姐、侄子为姑、姑为姪女以及自作器等8种。媵器器类以食器、水器为主,其制作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以婚姻关系巩固政治联盟,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长辈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和期许。媵器中水器比例很高,可能与婚礼仪式需要和盥洗、整理仪容有关。媵器铭文一般为十几至几十字不等,其辞例通常为×(作器者)作×(被媵者)×(器类)的格式,后面再缀以亲人长辈对子女的祝福话语。媵器铭文中所见周代女子称谓类型大致可分为单称姓、称氏和姓、单称名或字以及其他特殊称谓。女子称谓对诸侯国姓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邿国为例,通过对部公典盘铭文中的女子称谓进行分析,确定这件器物为媵器,并排除了邿国姜姓和子姓的可能。又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墓地资料的分析得知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前后相继的邿国。通过女子称谓分析周王室与诸侯国婚姻关系可知,周王曾与鄂国、陈国、番国、苏国等国联姻。其中鄂侯簋所见“王姞”应当为周夷王后妃。陈侯簠、陈侯盘、陈侯匝所见“王仲妫”就是东周初年周惠王之妃。番匊生壶所见“孟改”即王作番改鬲所见“番改”,为周孝王后妃。王伯姜鼎、王伯姜鬲、王伯姜壶所见“王伯姜”与蔡簋所见“姜氏”当为同一人,也就是周懿王的后妃。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各诸侯国间征战连连,为巩固政治联盟,以婚姻作为外交手段的例子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国家不惜打破“同姓不婚”的惯例。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蔡侯申尊、蔡侯申缶、蔡侯申盘以及吴王光鉴和残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同姓通婚的例子。但这样的婚姻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文献和铭文中都表现为改变惯用的女子称谓方式。两周时期文献记载“同姓相媵,异姓则否”,但在实际中却有为异姓媵作器的例子。媵器中为同姓女作器不能看作绝对的父为女作器,可能是以宗主国的身份为同姓国来媵女子作器。为两名异姓女子共同所作媵器就是杨树达先生所说一器媵二女之例,前者为主嫁女,后者为媵。铭文中表明人物关系的“姪”、“姑”等字以及被媵女子称谓中的排行可作为判断其为姪娣媵例的标志。媵器铭文对于我们研究周代女子称谓及姓氏制度、诸侯国婚姻关系以及周代婚姻制度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针对媵器本身的研究论著并不多,综合性的研究则更少。因此,笔者试图结合最新的出土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媵器进行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以期抛砖引玉,使对媵器的综合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