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外来入侵种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扩张。预测外来入侵种的潜在分布,阻止其进入适合生存的地区,是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种扩张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滨海地区入侵种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并通过影响互花米草分布的气候因子和环境因子,分别构建气候生态位模型和环境生态位模型,预测现在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对两种生态位模型进行评价,选用准确度高的模型,分析各环境因子和气候因子对建模的重要程度。在获得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的预测结果后,根据10%训练数据集对应的阈值划分适生区与非适生区,并进一步根据IPCC关于评估“可能性”的表述划分出三个适生等级,明确互花米草潜在适生区。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主要温度变量(8月最低温、6月最高温)增加趋势明显,但增幅不一,北方增幅大于南方,内陆增幅大于沿海,RCP8.5情景下增幅大于RCP4.5情景。主要降水变量(3月降水量、4月降水量及9月降水量)变化较为复杂,山东半岛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增加,增幅在0~25mm之间,以南地区并无一致的变化趋势。相对于RCP8.5气候情景,RCP4.5情景下降水变量大部分以增加为主。(2)根据环境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海拔、土壤类型、3月降水量、4月降水量、6月最高温、8月最低温、9月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电导率是影响互花米草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表明,互花米草最适宜生长在降水丰富、盐度较高、海拔偏低的滨海地区,3月降水量在50~150mm、4月降水量为100~200mm、土壤电导率在1.5~12.5ds/m和海拔在-2m~6m是最适宜互花米草生长的生态位参数。(3)基于环境生态位模型和气候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沿海互花米草适生区北至辽宁辽东湾南至广西防城港均有分布,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及福建等滨海地区,斑块面积大且连通性好,互花米草分布区适宜度高;辽东湾、渤海湾、山东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滨海地区也有呈片状分布的适宜斑块;广东、广西等互花米草适宜分布区相对破碎,沿海岸线、低海拔区域呈不规则分布。此外,互花米草现有分布区面积较少,但仍有大面积未被占有的潜在高、中适生区,并有必要作为互花米草潜在入侵风险区加以重点监测的区域有:辽宁滨海地区、福建福清湾、浮头湾、诏安湾、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珠海及湛江等滨海地区、广西北海港及台湾西北部滨海地区。(4)在未来气候变化的两个情景中,RCP4.5气候情景更加适宜互花米草的生长,适宜分布区面积增加,而在RCP8.5情景下气候变化对互花米草的限制作用较大,适生区面积大幅度减少。气候变化后,互花米草的潜在分布区表现为向高纬度、低海拔地区迁移。总的来说在RCP4.5情景下互花米草适宜分布区向南北延伸,其面积由11.07万km2增加到2050年的12.03万km2,而到2070年,其适生区面积有小幅度的下降,为10.73万km2。在RCP8.5情景下,互花米草适宜分布区向低海拔地区收缩,杭州湾以南滨海港湾破碎化趋势明显。到2050年互花米草适宜面积下降到当前水平的67%,为7.05万km2,到2070年,下降到 7.33 万 km2。(5)江苏、上海、浙江舟山群岛、台州湾、福建闽江口、漳江口及广东汕尾、揭阳等滨海地区,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后均保留有大面积的高度适生区,应布设重点监测区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