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机器视觉已成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地,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通过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对这些图像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鉴别性目标的状态、类别等信息。为此,图像特征提取成为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机器视觉理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从不同角度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机器视觉已成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地,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通过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对这些图像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鉴别性目标的状态、类别等信息。为此,图像特征提取成为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机器视觉理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在尽量保留图像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得到更具有鉴别性的图像特征。其中,维数约简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因其数学理论的完备性和实现的便捷性,成为图像特征提取方法最热门的方向之一。维数约简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够将高维的图像映射到更低维的空间,并且得到图像鉴别性特征。特别地,非负约束维数约简得到的特征能够描述纯加性和稀疏性的图像特征,更能解释图像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符合直观的图像理解。因此,基于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在图像处理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存的多种约束条件下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围绕图像数据的特点,对多约束条件下机器视觉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图像数据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无标签数据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带标签但非线性相关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和带标签数据较少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引入多个约束条件,分别解决这些情况下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遇到的问题,并在大规模图像数据集上进行方法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可归纳如下:(1)针对无标签的图像数据,提出了一种拓扑非负矩阵分解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现存的基于NMF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将秩设置为图像集类别数目,然后使用聚类算法验证特征描述的能力。这种方式破坏了图像之间的局部几何关系。为此,拓扑非负矩阵分解模型引入秩的松弛和图像特征图结构的两个约束条件,将图像特征提取和聚类两个任务融合在同一个优化目标函数,得到能表述图像拓扑关系的非负特征。通过在ORL、UMIST、MNIST、COIL20和COIL100数据集上与其它NMF方法的对比实验,本方法取得最好的ACC和NMI结果,在所用的实验数据集进行图像聚类的ACC和NMI指标结果分别比对比方法的最优结果提高了1%-4%和1%-5%;(2)针对带标签的非线性相关的图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类标嵌入核非负矩阵分解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对于带标签的图像,现存的NMF方法采用Fisher或最大间隔准则,利用图像样本均值约束特征提取模型,这种方式对图像样本分布依赖性较强。类标嵌入核非负矩阵分解模型在传统的NMF目标函数中引入类标矩阵和核函数映射的两个约束条件,不假设图像样本分布,能利用图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直接获得鉴别性的图像非负特征。通过在ORL、YALE、MNIST和COIL20数据集上与其它常见的鉴别NMF方法进行对比,本方法取得最好的识别率,比最优的对比方法提高了 2%+,特别对于MNIST数据集中复杂模式的图像分布情况,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正确识别率比最优的对比方法提高了 5%;(3)针对少量带标签和大量无标签的图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线性回归与半监督非负矩阵分解结合的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常见半监督NMF方法在矩阵分解的过程中引入原始图像之间的图结构进行特征提取,易受噪声干扰。此外,这种特征提取方法只能获得参与训练图像的非负特征,不能得到新的图像非负特征。本方法在进行矩阵分解的过程中引入三个约束条件,分别是类标传播、自组织图结构和对非负的图像特征进行线性回归约束。通过这些约束,本方法能够得到训练图像的非负特征、类别属性、新图像特征提取的投影矩阵及类别预测的参数。通过在 MNIST、USPS、ORL、YALE、UMIST、COIL20、COIL100 和 DTD 数据集与常见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本方法在实验数据集上取得最好的ACC和NMI指标结果。同时对无标签图像和测试图像的正确识别率比最优的对比方法分别提高了 2%-11%、1%-3%;上述工作主要围绕机器视觉中静态图像进行非负特征提取,为此,本文针对机器视觉动态图像的非负特征提取方法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种局部子空间学习的动态图像非负特征提取方法。针对动态图像,常见的方法对每个图像集进行模型假设,且参数估计不准确。本方法通过学习一个非负稀疏的映射,引入该局部集内的类间距和类内距的约束条件,得到动态图像序列的非负特征,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通过在 Honda、YouTube Celebrities、CMU Mobo和ETH-80数据集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本方法在不同的图像序列数目情况下均取得最高的正确识别率,比最优的对比方法提高1%+,且所用时间较少。
其他文献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具有环境友好、充放电速度快及循环稳定性高等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与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等相比,其能量密度还有待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E与其比电容C和工作电压U有关(E=1/2CU2),因此可通过提升比电容和工作电压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在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中,正、负电极在不同的电位区间内储能,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是提高工作电压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超级电
多级库存控制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主要形式,因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冶金、石化行业为代表的流程工业以其高投入、高成本、高资源占用率等特点,对工业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流程工业的供应链中含有大量间歇性生产过程,生产时间长,视为订单触发的离散系统;而销售环节中订单随时可达,处理时间相对很短,视为时间连续系统,二者相结合呈现混杂系统(Hybrid system)的特征,是一类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决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众多应用的前提。而覆盖优化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因此,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区域覆盖漏洞修复问题,本文首先考虑了传感器的更贴近于实际应用的基于误警率的概率感知模型。针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近年来被广泛研究,非高斯分布特性广泛存在于现代工业过程数据中,传统基于高斯分布假设的数据驱动方法在面对具有这类特性的数据时不再适用。本文将非高斯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故障诊断中的检测、诊断、辨识三个问题及其在电熔镁炉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针对非高斯过程故障检测难问题,研究了独立元高斯分布变换方法及基于此变换的故障检测指示量和控制线。对比主元与独立元高斯变换的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使得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被控对象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控制难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控制策略已不能够满足现代生产所需要的控制需求。而网络化控制不同于传统的控制方法,它将有线或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数字通信技术等现代手段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控制理论中先进的控制技术。网络化控制以自身优势目前广泛地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信息规模越来越大,数据传播呈现出爆发之势,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人们获得数据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数据量具有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而时间序列在各种数据中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可以反映受监测事物的状态,它是对某个物理量进行等时间间隔观测所得的数值序列。时间序列数据的采样点具有连续性和数值特性,整个时间序列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数据
随着中国汽车、家电等行业对热镀锌板的用量增大,锌锭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其直接导致热镀锌渣的产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国每年热镀锌用量达80万吨之多,产生热镀锌渣超过10万吨,邯钢每年产生热镀锌渣3600吨。宝钢、鞍钢、武钢都采用过卧式真空炉处理热镀锌渣,由于主体设备受锌液腐蚀严重,维护率过高,最终都停止运行,攀钢采用双真空蒸馏法回收应用效果也不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热镀锌渣的完全高效回收利用研究
切换正系统是一类子系统为正系统的切换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正性是正系统独特的性质,也是很多实际系统的自然属性。近年来,切换正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系统的正性和切换行为相互影响,使得切换正系统的动态行为更加复杂,进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目前,切换正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都很不成熟。另一方面,耗散性理论是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
作为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混杂系统,切换系统因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泛的实际背景而备受学者青睐。近年来,切换系统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关于切换系统的理论研究,多数成果都集中在稳态性能上,很少关注暂态性能,特别是由切换引发的暂态性能。切换的存在,对切换系统的理论研究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切换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切换信号设计上。通过设计切换信号,可以使切换系统具备子系统不
战略管理是研究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间竞争和共存关系更加复杂,企业环境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演变为不确定的动态环境。现有战略管理主要以企业内、外部环境为研究框架,以确定性、一致性信息为决策依据。传统框架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分析基础,但不能很好满足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对信息识别和处理要求。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契合企业环境动态发展的现状,但目前多局限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