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增多,日益呼求良好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国际非政府机构因其充足的资金和专业的技术而成为国内现今服务外包的考虑对象。但国际非政府机构常具有宗教背景,特别是基督教背景机构性质敏感,大都选择“隐形”存在。国内对这些机构少有的研究大都从理论上分析机构生存中可能遇到的制度挑战,缺乏对机构本身生存策略的深层理论探究。在意识形态作用下,往往造成对这些机构的担忧,不利于机构生存,且不易形成有效的管理与合作办法。本文以Q市一个国际非政府机构所办的流浪儿童收容机构为个案,运用社会学建构理论,观察研究其在中国的使命实现过程。探求其建构起良好机构发展位置的行动策略及其原因,并分析如此的行动逻辑对机构未来发展的影响。 根据两个月的观察和研究,笔者发现:1。基督教INGO由于身份的双重性,在行动中遵循的并非单一的普通服务逻辑,而是受到基督教信仰文化逻辑和社会服务逻辑的双重影响。前者以更高的意志为根本出发点,后者以“边缘群体”为出发点。2。机构为了获得内地的生存空间,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叙事来建构自身的行动逻辑,以信仰为划分内外的界限。对内采用基督教信仰文化逻辑叙事,对外采用社会服务逻辑叙事。3。机构基本经历了开家—磨合—制度化—模式的拓展四个时期,达到机构目前的发展位置。不同阶段两种行动逻辑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基本以基督教信仰逻辑为核心,社会服务逻辑为框架。但是制度化阶段之后其社会服务加强,越来越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挑战信仰逻辑。4。随着机构模式化的拓展,机构内外文化互动的空间再次改变,双重逻辑的关系将经历新的磋商。但由于两种逻辑存在的矛盾,机构需要在社会服务逻辑以及自身信仰文化逻辑下寻求行动中新的平衡点,以求最大限度发挥机构影响力,实现机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