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才素质的标准也大不相同,与农业经济时代的守成型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件”型人才相比,新时代日益重视和强调人才的创造性素质。这种人才标准的嬗变不能不对教育型态和教师的职业定位产生巨大影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教育强烈要求教师实现由过去以传递性为主向以更多的研究性为主的角色定位的转换。依据上述背景,本文着力对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教师创造性的特征与表现、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动力、教师创造性与学生创造性的关系、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教师创造性生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教师创造性的培养等几个问题。 本文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既与一般创造性本质相同,又独具特点,它具有启迪性、灵活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表现的全程性与全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创造性的启迪性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为此,教师就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教师创造性的灵活性是指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丰富性以及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教师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创造新的教育经验。无论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不断创新。教师创造性发展的阶段性是指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风格,是个模仿性因素逐渐减少,而独创性因素日益增加的过程。大致而言,这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模仿和创新两个阶段。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不同特点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和再加工;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育机智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教育。不仅如此,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应能创造性地把握。教学机智作为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熔铸的“合金”,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表现。而社会和教育者自身对教师的新要求与教师已有的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则构成了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关于教师创造性与学生创造性的关系,作者认为,一个教师若缺乏创造性,是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的,但这两者并非完全对应.教师不仅应自己具有较高创造性,而且应善于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创造。吐。 教师创造性发展是以以下必要条件为前提的:树立创造的教育观;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培育创造性人格。创造的教育观包括新型的教育目标观、师生观、课程与教学观;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应具有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等构成的有机整合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格是激发教师创造性的“发动机”,它对教师创造性具有强大支持作用。教师应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培育创造性人格。而影响教师创造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困素、学校因素和其它。。理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一定时期的国家教育政策等;学校因素包括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一创造型校长和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学校管理;对子其它心理因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C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从众行为、动机、焦虑、竞争对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看人(包括教师)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教师创造性逐步得到解放和发展。作为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衔生物的文化传统对教师创造性亦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教师创造性还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政策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教育上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存在创造性发展的方向和表现的范围.教师直接置身其中的学校环境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民主科学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笔者认为,由子从众行为本质上的求同性,使其对教师创造性的生成和发展起销蚀作用,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发展。而对动机、焦虑、竞争与教师创造性的影响应作辨证分析。总的说来,适度的动机水平、 2 J焦虑水平和竞争程度是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的。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培养教师创造性的实践步骤。依据教师成长的阶段,可把教师创造性的培养划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两大阶段。职前培养可分为早期培养和院校培养两阶段。早期培养是指鉴别和选拔可望成为禾来创造性教师的学生。院校培养是指大力改革目前的师范教育模式,着力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重新认识和定位培养目标,实现由培养“资格型教师”到培养“创造型教师”的转变;训整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