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诗歌主体意识的衍进及其文体可能性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对女性诗歌的内涵及视野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立足于新诗及女性文学发展的背景,考察女性诗歌主体意识的衍进及其主题表征;然后通过对女性诗歌某些文体如抒情方式、风格、语言等的发展变化的分析,论证女性诗歌的文体演变是女性体验世界方式变化的结果,而这种演变反过来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拓进提供了更大可能性.在些基础上,该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女性诗歌在不断的超越过程中所获得的文体可能性.
其他文献
学衡派与新青年是五四时期两个具有影响力的派别.该文试以学理和历史为标准,从文学与思想两大层面入手重探学衡派与新青年派之间的论争,并作出评价.该文认为,用保守/激进不足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六十多年的创作批评实践,汇集了他对艺术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博大的文化思想.该文作者在广泛地阅读了托尔斯泰诉著述后,
六朝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取得一定成就,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但这时期的诗歌创作忽略了诗歌意蕴,造成兴义销亡、为文造情、(扌离)藻雕章、风骨软弱之弊.为了纠正这种不良诗风的影响
张爱玲散文创作中"反叛情结"的基本特征是两重性.首先,她以市民文化角色反叛知识分子神圣人生与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但又不自觉地以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旨趣来表述自己.
该文第一章首先剖析了影响古代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生存的诸多因素.第二章着重阐述日本悲剧意识从萌芽状态到成熟的最早形态-"物哀"的形成过程.第三章探讨"物哀"、抗争、武士道
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也极大地发展了社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兼作家、宗教学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创作源于复杂的个人经历、中西文化的熏陶和丰富知识的涵养。他糅合了“佛、道、耶”等宗教思想
现代小说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诗化"倾向."诗化"的实质是叙事作品中表层故事与深层意义由传统的高度重合到现代叙事的相对分离."诗化"的结果造成了现代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