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的内涵概念和测量维度,并定性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实证研究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设计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借助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湖北省54名大学生深入访谈,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取资料,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的测量维度,初步探索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社会资源理论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18所高校共10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缺失或不合格调查对象资料后,本研究最终纳入9469名研究对象。采用频数、构成比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大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讨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结果1.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可以从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家庭资源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几个方面;学校资源包括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社会支持资源包括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等人的情感支持。质性研究也明晰出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5个核心类属,分别是行为生活方式、个体因素、社会支持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2.大学生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状况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9469名调查对象,其平均年龄为19.01±1.44岁,女生占54.43%,汉族居多,占87.94%,工学类专业学生占比最高,为31.79%。55.74%的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和女生自评健康良好比例分别为58.37%和53.53%。大学生两周患病率为19.51%,男生和女生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33%和21.3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22.25%,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0.32%和23.86%。3.大学生社会资源分析。家庭资源方面:54.65%的学生家庭居住地为城市,7.80%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48.28%的学生为独生子女,58.49%的学生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最多,分别占35.44%和34.44%。学校资源方面,学生对学校提供卫生服务能力满意度和转诊满意度分别为52.15%和75.46%,而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为4.52%,79.11%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39.31%的学生认为健康教育课程对其产生较大帮助。社会支持资源方面:大学生认为亲人、朋友和其他人对其支持程度较高的比例分别为58.51%、57.30和59.14%。4.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大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在社会资源理论指导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别以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构建“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各项指标均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164、0.068和0.348,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68、0.075和0.030。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健康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影响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5.12%、38.18%和2.52%。结论和建议1.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从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测量维度,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社会资源理论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拓展了社会资源理论的应用领域,对其他人群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自评健康接近甚至低于普通人群,两周患病率远高于同年龄段普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学生自身、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本研究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在验证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生活方式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在社会资源对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从生活方式这一视角探析了社会资源影响健康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优先方向,并重视优化大学生社会资源,从而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支持环境。创新性1.首次引入社会资源理论开展大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并验证了“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在国内首次揭示了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源影响人群健康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在新理论的引入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2.本研究首先基于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明确大学生社会资源的测量维度,并定性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8所高校10800名大学生开展大规模实证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结构模型,在抽样过程、样本规模和代表性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较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3.本研究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健康现状,并对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这两个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明确了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具有一定创新性。局限性本研究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外推至与武汉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地区的大学生群体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本研究在社会资源理论指导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调查,在因果推论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前瞻性研究设计来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设和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