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有维持正向自我评价的需要,这种需要存在文化间的差异。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被试为对象,以汉语人格特质形容词为材料,以启动范式、评价性条件反射(EC)和智力反馈为工具,借助ERP技术,考察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及其作用机制和神经基础,探索其可变性及改变的效果。本研究包括五个实验:实验1采用启动范式对内隐自我正面偏见的作用机制和神经基础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不一致信息(自我负面和他人正面),加工一致信息(自我正面和他人负面)的反应时更短,诱发的N2和N400波幅更小,对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更少。从行为和ERP水平上证明了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存在,并且是通过把自我与积极评价相联系,把他人与消极评价相联系起作用的。自我负面信息对前额皮层激活的增加支持Moran等的自我和情绪的功能加工层次模型。实验2用自我-积极和他人-消极型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来对内隐自我正面偏见施加影响,发现该偏见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在相对于没有接受EC操作的被试,实验组被试加工一致信息的反应时显著变短,N400波幅显著变小,没有显示出对前额皮层的激活。说明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具有可变性,对实验条件敏感,通过强化自我积极态度和他人消极态度可以增强该偏见。该EC操作为了解内隐自我积极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实验3用自我-消极和他人-积极型EC操作来影响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发现可以削弱该偏见,接受该EC操作的被试加工不一致和一致信息在反应时和ERP数据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前额皮层的激活程度整体提高,特别是不一致信息显著地激活了额叶的广泛区域。前额皮层激活程度的显著提高可能是该EC操作对自我概念造成了威胁,个体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应对随后的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结果。再次说明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具有可变性,通过强化自我消极态度和他人积极态度可以削弱该偏见。削弱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可以帮助个体在重大决策时避免自我膨胀和过度自信带来的消极影响。实验4运用负性智力反馈来检验自我-积极和他人-消极型EC操作增强内隐自我正面偏见的效果,发现接受负性智力反馈的被试仍然表现出内隐自我正面偏见,说明该EC操作的效果较为稳定,可以抵御负性智力反馈的消极影响。结果支持自我提高模型、自我验证理论和自我评价维护模型有关保持自我积极概念的论述。实验5用正性智力反馈来检验自我-消极和他人-积极型EC操作削弱内隐自我正面偏见的效果,发现接受正性智力反馈后被试的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得到了恢复,说明该EC操作的效果不稳定,一旦从环境中获得积极反馈,被试的内隐自我积极态度又会表现出来。该结果符合自我肯定理论有关个体动态地维持整体自我积极评价的论述。综合看来,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存在且通过把自我与积极评价相联系,把他人与消极评价相联系来起作用,其神经基础主要是大脑前额皮层对相关信息特别是自我负面信息的显著激活;该偏见具有可变性,评价性条件反射可以增强或削弱其水平;EC操作的效果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个体保持自我积极评价,当EC操作增强内隐自我正面偏见时,即使给予被试负性智力反馈也不能消除该偏见,当EC操作削弱内隐自我正面偏见时,被试获得正性智力反馈后可以恢复该偏见。总之,个体的自我相关信息加工是一种有偏的加工,是朝着能维持自我积极态度的方向进行的,表现出自我正面偏见。